要聞港聞

仗義執言:空氣藍圖

空氣污染是全球第四大導致過早死亡的主因,根據空氣監測公司IQAir及綠色和平前年發表的報告,每年約造成700萬人死亡,每年全球經濟因勞動力損失而遭受2,250億美元損失,影響不容忽視。港府繼2013年《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17年進度報告,日前公布推出藍圖2035是承先啟後的表現,亦合乎國際組織有關推動疫後經濟「綠色復甦」的趨勢。
發展綠色創科改善空氣質素是全球的目標,而本港部分大學已自發進行科研,追蹤空氣污染黑點,但欠缺政府積極參與,局限了成效。政府是次提到主動帶頭,採用嶄新技術儀器,實時監測VOCs及微細懸浮粒子的成分;進行地區空氣質素監測,識別污染物分布;利用微型感應器監測室內外空氣質素;開發智慧空氣質素監測系統,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燈柱等,向大眾提供更細緻的地區空氣質素資訊,筆者認為雖較遲緩,但總算是具承擔的表現。惟藍圖2035未有訂下具體減排目標,綠色運輸亦是舊調重彈,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實施日期太緩慢,亦未全面落實智慧交通燈系統等智慧出行措施的計劃及時間表,令人失望。
而本港市區的臭氧濃度在2012至2020年間上升了35%,當局並未有就遏抑微細懸浮粒子及臭氧濃度提出積極對策。難怪港府被詬病對解決本地空氣污染缺乏雄心和具體行動,如同「開空頭支票」。港府應進一步釐清如何向世衞《空氣質素指引》最終指標邁進。筆者期望有關部門成為解決空氣污染的領導者,而不是僅與東京、巴黎等國際城市作比較。況且有環保團體指出,本港在2018年時空氣質素與目標的東京、巴黎只相距近三成,如需用上14年時間才趕得上兩個城市,速度實是太慢。
此外,港府應改善突發事件引致的空氣污染,例如早前昂船洲海面貨船大火,燃燒大量金屬致附近居民不適,日前青衣又有廢鐵回收場起火,建議當局檢討緊急應變機制,亦期望新的資訊系統能兼顧發放這些涉及空氣質素受影響的緊急訊息。政府多個部門過去亦存在權責不清的問題,往後須做好協調工作,並繼續強化區域合作方面,做好統籌及協調區域空氣質素政策。
只要政府重視上述建議,並繼續與社會各界持份者緊密合作,把改善空氣質素與減碳結合,令香港邁向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才能真正達到「健康宜居‧低碳轉型‧比肩國際」的願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