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君事觀察:拆牆鬆綁

平情而論,香港公共醫療一直做得不錯,根據世衞組織2020年最新發表數字,香港從2018年起連續兩年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地區,2019年香港女性平均88歲,男性平均82歲。這和香港的醫療水平有很大關係。但並非自我感覺良好就能算數,背後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尤其現時公營醫療資源緊張,公立醫院普遍輪候時間長,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醫生。政府最新統計顯示,香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落後於新加坡和日本的2.5名、美國的2.6名、澳洲的3.8名等。
在這前提下,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需更多醫生,才能急民之所急,縮短市民輪候時間。如今我們主要是靠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培育醫生,兩所大學醫科生學額儘管已增至每年500多個,但對於香港來說仍是求過於供。每年有不少香港居民選擇在海外升學,當中就包含醫科學生,面對公營醫療體系長期人手不足,確實有需要思考如何吸引他們回流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為大眾服務!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草案),希望開闢新途徑,吸引在海外接受醫學培訓的香港居民回港服務。對於這種衝破障礙,解決民生問題的舉措,筆者歡迎。但現時草案反映政府目標是引入海外醫生,但又自設絆腳石,搞出所謂特別註冊委員會,可謂大門打開,小門未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如今的草案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擬設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將決定是否承認海外醫生資格,委員包括政府代表、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兩間大學的醫學院院長、由行政長官委任的不多於3名醫務委員會的委員等。找來一些相互存在利益衝突的人,究竟又有何幫助?以前年醫務委員會通過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方案為例,至去年9月,僅有不足10名醫生申請及獲審批豁免實習,已經充分反映香港醫學界排外的問題。
政府何須將權力外判?政府自己就能夠做好把關工作!衞生署署長和醫院管理局總裁都是專業醫生出身,這兩位作為審批者和責任人,已經絕對可以甄選合適人才來公營醫療系統服務,毋須再假手於人。修改條例,本來就是要衝破限制,不要有其他因素來拖慢步驟。打開了大門,政府偏偏又要為自己堆砌一道小門,簡直是開玩笑!
同樣地,我們還要為很多舊體制、舊規則拆牆鬆綁,特別是城規會改劃土地發展房屋的過程相當漫長,由「生地」變成「熟地」,再到屋宇及基建落成,一般需要10年以上。拆牆鬆綁提升行政主導效率,急民之所急,才是負責任的官員、有良心的政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