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停課缺失日子 當局應予重視

不知不覺進入2021年中,我們抗疫的道路已走過一年有多。在此期間,全港大中小學經歷過網上授課的日子,當局理應重視相關措施會否影響年輕人成長。要知道,如此大規模的疫情在歷史上是罕見,教育工作者亦甚少有過往的經驗應對,故不宜掉以輕心錯過需要落實的補救措施。
就疫情對全球教育管治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全球教育聯盟」平台,目的旨在讓各地民間組織分享應對的經驗。根據平台所提供的資訊,全球約有70%的學生無法繼續學業,尤以發展中的地區最為嚴重。即使發達地區的學童,亦會因為數碼學習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得不到應有公平的學習環境。
事實上,香港教育正正就是面對如此問題,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無法得到應有的學習保障。眾所周知,香港在已發展地區中的貧富差距可謂相當嚴重,而當局扶貧多年亦未有關鍵的扭轉契機。在新冠疫情之下,部分學生除了難以獲得互聯網資源外,亦因停課而失去學校提供的支援。相反,富裕家庭卻能為子女提供額外的幫助。面對此消彼長,一個「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在疫情期間已悄然地加劇起來。
如果不計算2019年因黑暴肆虐所停課的日子,香港大部分學生在家學習的日子,已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從去年一月底爆發疫情,當局隨即延長春節假期至5月份,又為免疫情不受控制,要求各所學校提早開始放暑假。及至新學年展開,未夠兩個月因爆發「第3波疫情」,故重新啟動居家學習的措施。直至近月,才勉強恢復半日的面授課程,但課時卻相當緊張。
校園生活 留下空白
外國已有系統性的報告指出,學生在停課後的學術表現明顯下降,反映各地政府適宜推出措施應對。上月一個香港新聞節目亦反映,今年面對文憑試的考生失去應試的感覺,與欠缺校園生活有一定的關係。除了文憑試的學生,中小學甚至是幼稚園的學童,在失去長期的實體課堂後,會有何種的影響的確尚不知曉。由此,社會各界期望政府及早進行全面的研究,探討各年齡及階層的學生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受到的影響,並提出合適及合時的補救措施。舉例來說,會否需要調整大專課程的設計,幫助學生重新學習基礎知識?會否更有系統地協助貧困家庭的學生,讓他們能夠更容易追上課程的進度?
當然,學術表現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此兩至三年間,欠缺他們應有的「正常」校園生活,實在是一種莫大的遺憾。許多人會說,人長大後不會記起哪一年學過哪一課書,但總會想起青春歲月下的團體生活,跟過哪些人做過哪些事。也許,沒有校園生活,未必會對將來的發展有大礙,但總會令人生缺乏一種值得細味的回憶。
今天回首,疫情的狀況終於走到暫緩階段。當學校恢復正常授課時,除了要追回課程的進度外,更應考慮落實彌補措施照顧有需要的學童,並積極舉行多元化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建立對校園的歸屬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