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宏觀視野:2025年股市投資藏挑戰

科企對AI作出巨額投資,能否有效轉化為股東回報仍存疑問。 科企對AI作出巨額投資,能否有效轉化為股東回報仍存疑問。
科企對AI作出巨額投資,能否有效轉化為股東回報仍存疑問。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今年的股市回報都堪稱亮眼,尤其是在俄烏戰爭和中東持續衝突、環球政局不安的背景下,投資市場依然展現出強勁韌性,實屬難得。帶動股市強勁表現的主要因素在於企業盈利能力保持穩健(尤其是在美國),以及投資者對增長動力能夠延續至明年的高度樂觀預期。
展望未來,儘管環球股市的估值水平已偏高,但在相對有利的經濟環境下,投資市場仍有望保持良好表現。然而,前景並非毫無挑戰,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今年上半年,美股的總回報有一半以上來自6隻股票,包括英偉達(Nvidia)、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Meta,以及蘋果公司(Apple Inc.)等,即所謂的「Mega-Tech」科技業巨頭企業股票,均與當前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AI)主題密切相關。
科企AI支出回報不匹配
自ChatGPT於2022年11月推出以來,作為AI支援晶片組的領先生產商,英偉達股價飆升超過600%。這一驚人的升幅不僅源於市場對AI的熱情,受到該公司的強勁收入和盈利增長進一步帶動,這些因素將美股的集中度推向歷史新高。
整體而言,這些公司以及整個科技行業的前景依然樂觀。除非有重大監管干預來打破這些「特許經營權」,否則這些科技巨頭很可能繼續是利潤豐厚的企業和環球投資組合中的核心資產。不過,這個群體目前面臨一個愈發明顯的挑戰是對AI科技的巨額投資。這些企業擁有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和強勁的現金流,財務上完全有能力承擔這些投資。然而,這些巨額投入所帶來的收入,至少在未來兩年之內其實相當有限。市場對這些投資是否能有效轉化為股東回報仍存有疑問。即使投入1,250億美元,AI領域的增量收入似乎僅為10億至200億美元。
總結而言,科技行業的領導地位雖然仍具吸引力,但「AI軍備競賽」中的巨額支出與回報之間的不匹配,無疑為科技股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未來,投資者將更加關注這些投入是否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
利率降有助支撐大市
持續的股票牛市帶來一個不可忽視後果:股票變得愈來愈貴。根據一系列廣泛使用的估值指標,並與長期(15年)中位數進行比較,美股的估值顯得極為高昂,而全球其他市場也不算便宜。即使是英國和日本股市這些傳統上被認為不受歡迎的市場,也無法說是「價廉物美」的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股市很容易受到某種形式的負面催化劑影響。然而,從現實來看,短期內這些高估值可能仍然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撐。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環球通脹仍然處於下降軌道,為各國央行啟動相對同步的減息周期提供空間。
歷史數據顯示,利率下降幾乎能為股市提供支撐。鑑於美國經濟目前的強勁表現,衰退的可能性較低,而環球經濟中一些對利率較為敏感的領域可能因減息而提振企業信心。
從微觀層面來看,美國經濟的韌性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逐步穩定,為明年的銷售額和盈利增長提供了潛在空間,估計未來兩年環球主要市場盈利增長穩健,平均每年達8至12%。
假如股市估值不進一步下調,即使回報不算驚人,仍是相對合理。值得注意的是,股市存在「拓寬」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那些此前被忽視的領域(如小市值公司)可能開始從正面的資金流中受惠。與大型公司相比,中小型公司目前估值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在美國市場之外。
對投資者而言,若目前市場資訊仍是相當樂觀的情況下,特朗普重返白宮很可能會是中期內一個不確定的投資市場因素。
特朗普2.0影響未可料
「美國優先」這項政策將適用於許多不同的領域,但簡而言之,這代表着去全球化的趨勢、聯盟轉弱和更多不確定性。而顯然市場不喜歡不確定性,以下概述其政策的影響。
關稅和個人稅:一旦特朗普根據計劃實施其吹噓的關稅政策,並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60%關稅,其影響將甚為嚴重。特朗普可能會試圖通過減低個人稅來抵銷影響(而主要受惠的卻是收入最高的1%人口),但無論如何,這都會造成通脹。債券市場已經注意到這一點。
公司減稅:特朗普很可能通過將企業稅從目前的21%降至15%以維持利潤,將對股市產生正面影響。
移民政策:如果他繼續實施驅逐多達1,000萬名無證移民(其中80%人已在美國生活10年以上)的計劃,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影響可能會很大,而且實現成本也很高。
能源政策:其競選口號「Drill, Baby, Drill」概括了特朗普團隊對能源的看法,都是為降低消費者的汽油成本,因此將鼓勵美國石油行業提前推進生產計劃並促進增長。這對環球經濟和脫碳進程不利,從表面上看,也不利於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在特朗普領導下,世界顯然會變得不同。他的一些政策措施將帶來許多意想不到及實質的重大後果,而市場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波動。
施羅德投資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