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審慎理財拋腦後 千億財赤有排愁

港府財政一向奉行審慎理財的原則,配合金融體系監管制度穩健,港元聯匯制度行穩致遠,成就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可疫情弄得政府財政「見紅」,加上樓市政策失當,帶來的深度調整大大影響政府土地收入,奈何商業景氣又備受營商模式轉變、內地經濟景氣放緩及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所影響,政府入不敷支,財赤恐成常態。財金官員年年做財政預算,卻年年失算,靠發債遮醜。觀乎最新的中美關係,香港經濟只怕會迎來更多挑戰,再不設法為庫房創收增益,只怕最終會動搖港元聯匯基礎,後患無窮!
疫情期間經濟嚴峻,全球各地政府都利用財政及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香港亦不例外,大幅動用財政儲備救市,特事特辦,善用庫房助港人渡過疫疾厄難是理所當然。
可疫情已過去,香港經濟狀況至今仍未能恢復至疫前水平。港人改變消費習慣,國際貿易備受地緣政治影響,金融市場過於側重中國因素。雖然9月內地推出連環重拳救市,刺激中港兩地股市反彈,惟如今又復弱勢,皆因在美元回勇下,人民幣貶值風險上升,再次打擊中國資產氣氛。
旅遊零售、出口貿易與金融業都未脫捱打狀態,更甚是影響百業景氣的地產業仍處深度調整,政府太遲「撤辣」,未能適時透過穩定資產價格來支持經濟復甦,如今樓市更已形成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調整不是一時三刻就可完成。企業與投資者要調動資產投資或應急的能力亦受限制,居民眼見負資產個案大升,凡有樓按在身都傾向加強管理財務風險,減少消費。如是者,香港經濟要自救,如逆水行舟,單字一個「難」。
為了彌補財政缺口,港府近幾年發行各式各樣的債券,如銀債、綠債,發新債冚舊債,美其名集資有特定的用途,支持發展普及金融,提高市民參與感和獲得感,實際上還不能掩飾政府在在需財,須發債維持各類投資。更何況發債是要連本帶利償還,這幾年利率高企,港府利息負擔大增,若繼續依賴發新債冚舊債,將無可避免影響財政健康。
理論上,政府發債是相對企業發債「安全可靠」,但實際上,政府財政並沒有百分百的安全可靠,得靠嚴守審慎理財紀律來維持。港府如今土地收入大減,同時要大興土木增加土地,取得土地供應主導權,問題是港府哪有這麼多財政資源應付?加上公共開支有增無減,創收長期缺乏突破,如無意外明年財政儲備跌至不足應付一年的政府開支。財政預算、失算,不斷重複,焉不令港人擔心?
美國政局底定,中美博弈升級,香港經濟不可能不傷。港府強調發展中東及東盟市場來彌補市場缺口,但相關配套不足,中東資金亦不見得好積極來港投資。單憑「長官意志」難成就大事。所謂知己知彼,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得及早為匯率制度風險作好預案,如探討與人民幣或一籃子貨幣掛鈎等。時移世易,有準備應對的變化並不讓人懼;最怕是變化到臨,沒準備也沒能力應對,後果才是最可怕!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