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美經濟錯判或成常態

聯儲局對美國經濟前景及利率走勢的預測時常失準。 聯儲局對美國經濟前景及利率走勢的預測時常失準。
聯儲局對美國經濟前景及利率走勢的預測時常失準。
聯儲官員預測難作準 投資參考勿盡信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金融霸主,其經濟與金融影響力自然不容忽視。美國聯儲局的任何貨幣政策決定,亦會透過市場傳導至全世界,因此只要成功預測美國經濟走勢,就能無往而不利。可惜的是,所有證據都表明,從來沒有「專家」能準確預測美國經濟,甚至連聯儲局官員也經常錯判形勢。更諷刺的是,即使是美國政府公布的官方國內生產總值(GDP),亦不一定能作準,投資者想要準確把握經濟動向,基本上是不可能任務。
後年利率期望誤差正負2.4厘
聯儲局官員在預測經濟前景,乃至自身的利率政策決定方面一直都不太準確。以最新一份「點陣圖」為例,雖然以中位數計,預測到2026年時聯邦基金利率為2.9厘(即目標區間2.75至3厘),但若細看文件的各個分項,便會發現在70%置信區間下,2026年利率的期望誤差達到正負2.4厘,即實際上屆時利率可能會落在0.5至5.3厘之間。單計70%置信區間已有如此之大的誤差,那麼按照統計學中更常用的90%與95%置信區間,只怕最終預測結果會擴闊至完全失去參考意義。
這背後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過去聯儲局太常估錯利率走勢,導致當計算合理置信區間時,預測範圍(潛在誤差)大幅擴大。正如在2021年底時,「點陣圖」中位數預測僅預期2022年會加息0.75厘,但最終2022年的累計加息幅度為4.25厘,是一年前預測的5.6倍。由於過去的預測一直失準,才導致用置信區間估算預測失誤時,出現如此大的範圍。
GDP負增長轉正 衰退消失
由此可見,聯儲局不但無法準確地預測通脹與經濟前景,甚至連自己的行動也無法預測。最近紐約聯儲銀行亦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專家的預測在一年以上的時間維度中準確度奇差,而且過度自信,這完全就是夫子自道。
紐約聯儲銀行經濟研究顧問Macro Del Negro表示,最新研究結果與2015年的一項研究相似,都顯示出專家過度自信,特別是在預期一年後的經濟前景(包括通脹、經濟產出方面),而且專家亦無法估算波動率甚麼時候會提高。相反,短期而言,專家對經濟的預測能力會比他們自以為的更好。換言之,大多數專家都無法正確推斷自己的預測命中率有多高,而且亦無法預測長期趨勢。
除了專家預測不準確外,就連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其實也不能盡信。美國商務部轄下的經濟分析局,此前調整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把2023年GDP增速由2.5%大幅上調至2.9%。更重要的是,2022年第二季的GDP變幅,由萎縮0.6%修正為增長0.3%,亦使2022年上半年美國經濟的「技術性衰退」完全消失。
非農職位增長數多81萬個
回顧先前的資料,美國經濟分析局曾經表示2022年第一季及第二季,當地經濟連錄倒退,符合普遍「經濟技術性衰退」的定義。然而,擁有權力進行官方經濟衰退定義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當時卻未有承認美國進入衰退,因而導致當時市場上說法不一,出現極大分歧,亦令不熟內情的民眾滿腹疑惑,不知經濟是好是壞。
這種數據上的爭議亦影響經濟學家對未來的預測,畢竟所有預測本質上都是基於過去經驗推斷,如果不能確保過去的準確,那麼又如何預測未來?
同樣經常提供錯誤資訊的還有美國勞工統計局,其就業市場報告數字經常修正。除了常規的月度修正外,今年8月當局更把2023年非農就業職位增幅大舉下調81.8萬個。以如今每個月非農就業職位增幅只有約十多萬個來推算,這次修正幾乎等同於抹去了美國半年的就業職位增長,誤差之大簡直離譜。
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這種錯誤其實早就應該察覺,亦應該更早修正。由民間統計的ADP私人就業職位變化素有「小非農」之稱,因該數據在過往一直與官方公布的數字走勢相近。然而,自新冠疫情以來,「小非農」與官方非農數據走勢經常背道而馳,以致引起外界對ADP的質疑。直到2022年中,ADP突然叫停了「小非農」調查,決定重新審視統計方法,並在2022年下旬才恢復公布調查結果。
諷刺的是,ADP重新公布數據後,質疑聲音更甚,因修正統計方法後的ADP調查繼續與官方數字有很大出入。如今再回頭看,ADP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錯,錯的是由勞工局進行的官方調查才對,但市場卻一直把官方數據視為權威。
事實上,經濟專家對前景的預測,不單止在金融市場左右投資者決策,甚至能影響政府的財政措施,以至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可惜現實是專家依賴的數據也不可信,投資者若想參考經濟數據以制訂投資策略,必須從多個來源查證,盡量確保其準確性。此外,謹記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走勢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走勢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走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