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學者憂內地製造業走向衰落

中國產能過剩惹國際關注,連帶製造業的前景亦令市場憂慮。 中國產能過剩惹國際關注,連帶製造業的前景亦令市場憂慮。
中國產能過剩惹國際關注,連帶製造業的前景亦令市場憂慮。
中國產能過剩近來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亦連帶引發對中國製造業前景的擔憂,畢竟在內需不振、出口受掣肘的大環境,加上持續上升的生產成本,中國製造業所面對的問題絕對不僅是「供應過剩」。甚至有學者擔心,中國的製造業會如同上世紀末的日本那樣,逐漸走向衰落。
中國歐盟商會前主席、在中國有多年經驗的歐洲商界領袖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中國經濟模式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政府的宏偉產業計劃,最終必然會在某個時間點導致供應過剩。舉例而言──電動車產業,如今有許多公司正在激烈地競爭,盈利能力不斷遭受到蠶食,許多公司都正在苦苦掙扎。
供需失衡重整不容易
他更表示,目前中國的生產與內部需求存在「巨大的失衡」,而重整市場去平衡供需並不容易。而且以現時的經濟模式,政府要讓大型企業破產的難度大得多,他說︰「因為中國已經無法像25年前那樣輕易擺脫危機」。市場的重整將會變得更痛苦,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網絡的國家,這並不容易做到。
另邊廂,西方亦以中國產能過剩為藉口,發起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倡儀,靠出口消化多餘產能的道路似乎行不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指出,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的軌迹,與二戰後的日本相似,都是靠着對美國的出口帶動。隨着中國逐漸失去美國市場,加上人口老化、向服務業的轉型,中國製造業恐面臨衰退。
易富賢指出,在1985至2022年間,日本商品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從22%下降到5%,在全球製造業出口中的份額從16%下降到4%,原因是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在1985年簽訂之後,日圓被迫大幅升值,失去出口競爭力。
儘管中國暫時無貨幣升值的壓力,但中國減少產能過剩並為人口創造足夠就業機會,一直維持龐大的經常帳戶盈餘,亦因此而導致美國出手。從數據上來看,美國近年亦正在減少對中國貨品的依賴。
似日老齡化勞動力縮
他亦指出,中國愈來愈像日本的原因還有兩個。首先,勞動力正在迅速萎縮和老齡化。根據政府數據,新生人口由1962至1990年間的平均2,340萬,驟降至去年的900萬,甚至連這個數字都可能被嚴重誇大了,再過幾年中國每年的出生人數可能只有600萬。與此同時,佔中國製造業勞動力80%的農民工中位年齡從2008年的34歲上升至去年的43歲,其中50歲以上者的比例從11%上升至31%。
其次,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將擠壓製造業的發展空間。隨着中國政府努力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中國對美商品的需求將增加,部分製造業工人將轉向服務業,而迅速增多的大學畢業生也將轉向服務業。
他又指,由於中國擁有更大的國內市場和更完整的工業生態系統,而且正在大力投資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技術從而提高生產力,因此製造業的衰落可能不會像日本那樣迅速,但這種衰落是不可避免且不能逆轉的。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