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產經專題:中美貿戰 歐恐成磨心

中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中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中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與華互增依賴 跟美分歧漸大
今年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有機會加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雖然中美之間會否出現「貿易戰2.0」仍然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中美的關係很難回到以前。兩國都不斷分散關鍵商品的進口產地來源,以降低供應鏈風險。不過,有研究發現,在中美交惡之際,歐盟和中國在幾乎所有類型的進口商品上,都保持或增加對彼此的依賴,這可能會成為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嫌隙。
彼得森國際經齊研究所(PIIE)綜合中國、美國、歐盟的進口貿易數據,並利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進行分析,該指數常用於反壟斷研究,用於衡量某個產業市場是否被少數企業所壟斷。一般而言,當該指數愈高,特別是高於1,800點的話,則意味着市場極度集中;反之,當HHI接近或低於1,000點時,會被視為市場分散。
歐盟5年間提高進口集中度
從分析結果來看,以製成品計(撇除原材料等),中、美、歐3地的HHI絕對數值其實並未有明顯差異。於2023年,中國的HHI為1,152點;美國為1,167點;歐盟為1,318點,整體而言都算是正常水平。不過,若仔細分析近年數據佔比的變化,會發現中國與歐盟彼此的互相依賴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美國、中國都在2018至2023年間實現了進口的更多元化(HHI有所下跌),歐盟在同一時期提高進口的集中度,尤其是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製成品比重顯著上升,而且中國一直都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另邊廂,中國對美國製成品的依賴度不到10%,但從歐盟購買製成品的數量明顯比5年前還要多。另外,日本和南韓自2013年以來,在中國購買的進口製成品中所佔份額逐漸下降。
PIIE的分析亦指出,歐盟在勞動密集(Labor-intensive)和資源密集型(Resource-intensive)商品方面仍然嚴重依賴中國。也許令人驚訝的是,中國愈來愈依賴歐洲進口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商品,部分原因是旅行用品、手袋、鞋類和服裝等消費品進口的增長。
在中等技能(Mid-skill)和技術密集型(Technology-intensive)商品類別(包括某些車輛和專用工業機械)中,分析結果同樣顯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日益加大。
至於高技能(High-skill)和技術密集型商品,主要包括飛機、手機和電腦等,美國的進口集中度有明顯的下滑趨勢,原因是中國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和歐盟份額增加。
美阻荷晶片設備輸華惹反彈
分析指出,儘管拜登政府努力說服歐盟擺脫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但事實恰恰相反。近年來,歐洲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而美國的依賴程度則降低。美國和歐洲經濟利益的日益分歧,可能會使他們未來在涉及中國進口的國家安全和技術政策上更難達成一致。
較早前,美國試圖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華為產品和中國5G網絡設備在歐洲銷售時,期間亦遇上困難;在聯合荷蘭要求停止向中國供應先進半導體設備時,同樣引起反彈。如果最近的進口趨勢變化持續下去,歐美之間類似的衝突可能還會不斷重演。
中美歐進口製成品來源集中程度中美歐進口製成品來源集中程度
中美歐進口製成品來源集中程度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