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激爭話語權 貿戰升級出重拳

近期歐美先後對中國重點商品大幅加徵關稅,美國更聯同盟友加緊截斷高端晶片及相關設備輸華,務求全方位打擊中國經濟發展;作為行動配套,多家外資投行近日都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接下來好可能要動中國信貸評級的主意,務求向低迷的中國資產多踩一腳。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外部挑戰巨大,得善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力度,加大刺激內部需求,並讓資本市場起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為第四季甚至明年開局提早做好鋪墊。畢竟中美博弈已無退路,來自貿易戰升級對雙方經濟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大,且得為美國大選後兩強激鬥進一步升級作最壞打算及最佳準備。
美國政府深明,單靠意識形態難以長期拉攏盟友全力對付中國,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與消費國,與華關係乃「利之所在」。是故,拜登政府將矛頭指向中國「產能過剩」,直指中國商品以低價傾銷全球,打冧本地產業,威脅本地企業生計,從而挑動各盟友齊齊劍指中國。
繼歐美向中國電動車等商品大幅加徵關稅後,白宮擬加強對低價進口商品的監管。此舉一旦成事,意味美國消費者將無法享受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但是否願意因而改付較高價格買美國貨,從而惠及本地零售商,不無疑問。另一副作用,乃令美國整體消費物價上升的話,變相加大消費者開支,物價回升,分分鐘會令美國通脹反彈,並加大滯脹風險。
當然,此舉對中國的影響不小。有別於目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電動車數量有限,加徵關稅即時影響不大,如今中國不少成衣、日用品都透過電商平台以高「性價比」在美國大賣,由於這些貨品以包裹寄到美國,貨值往往低於徵稅門檻,據白宮估計,過去10年這類免稅包裹出貨量由約1.4億件增至逾10億件,也令大部分中國商品避過美國關稅。嚴格而言,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由大額、戰略型商品,擴展至更精細、涉量更大、層面更廣的商品類別,令這場貿易戰變得更全面,影響更大。
中美兩地的貿易往來,無可避免涉及資料與數據,如今美國就是將所有來自中國的商品,冠以「數據安全」、「威脅本地企業」等惡名來抹黑打擊,卻沒充分檢視本地企業與產業的競爭力,也沒有真心真意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眼中只有「固霸」兩字。不過,得謹記,當中美貿易量持續下降,後果必然是逼中國檢視美債持倉去向,美元信用是否無堅不摧,且拭目以待。
中美博弈發展下去,中國固然要捱打,畢竟要深耕一帶一路、東盟、金磚國等新興市場需時,不可能一下子彌補歐美市場的缺口,但憑着體制優勢,在新的起步點出發,走自主發展道路,是中國應對這大棋局的主戰略。設法保持內部需求的同時,致力提升中國商品的競爭力,配合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等新經濟發展推動,中國自可重構出可靠的國際貿易新版圖,若不做低增長的歐美市場生意也沒甚麼大不了,屆時就可見到國際貿易話語權花落誰家。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