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金融戰推演 港股捱打必有因

中美博弈除了貿易戰與科技戰外,金融戰也是主要戰場。雖說受內地大規模去槓桿影響,香港亦「五行缺水」,港股估值續低迷,跑輸其他主要股市也是事實,但正正因為估值已「貼地」,受近期因美國與日本貨幣政策醞釀或出現大逆轉而為金融市場帶來的急劇動盪影響相對細。隨着中美金融戰推演,港股不明朗因素難以消除,美資不時唱淡,美企減持中國股票的小動作,無日無之。可中美金融利益巨大,不可能是說脫鈎就脫鈎,雙方討價還價的角力場面陸續有來。港股只有繼續着眼於抗震抗跌,重納上升軌道尚遙遙無期。
本來預期去年初受惠疫情過去,率先反映經濟復甦的港股可以大翻身。誰料事與願違,港股升勢如曇花一現,去年元月下旬見高位後基本上跌足一年,與炒得火熱的日本與美國股市,以至印度及台灣股市,形成強烈對比。雖然今年4至5月在內地出台刺激措施下,港股曾有反彈浪,惟一個月後已打回原形,如今指數疲軟,成交淡靜,弱勢未改。
事實上,股市一般預先反映經濟6至9個月表現,如今港股弱勢,說明資金對香港經濟前景未感樂觀。一則內地經濟增長放緩,通縮風險仍在;二則中美博弈之下,國際資金參與港股的意欲受到壓抑,加上過去積極參與港股的美資,如今都持續退場,最近又傳來有美國電商企業擬大手減持中國同業持股,利淡因素揮之不去。
美國打擊中國投資離不開3招,包括限制美資投資中國資產、以通縮風險和債務危機等理由唱衰中國經濟,以及逼美資減少參與中國市場。過去中美在發展新經濟上強強聯手,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就如中美兩大電商平台合作並參股,在共同推動全球電商發展上有莫大幫助,可如今礙於種種理由,美資要清倉中資合作方持股,這非單純不利中國或美國,更不利全球新經濟發展。
此外,美資近年一直追捧印度、日本等市場,中國資產估值更低都不動心。最新美資投行更將恒生指數的最悲觀目標定在12,000點,預示香港股樓、出口、旅遊及零售等核心產業也許尚未見最壞時刻。此外,有美資行自今年7月將逾萬億元港股轉倉,絕不尋常。
上周中美進行第5次「金融會晤」,之所以仍能在金融領域坐低傾,說明兩國仍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綑綁着,現實不容許跟對方翻枱。畢竟中國手持大量美債,高度關心美國債務狀況和高息持續下金融系統累積的風險;美國亦關注中國這個美債大買家的經濟狀況,以及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的進度,能否為美國金融業開闢新的增長戰線,從而有助美國金融系統風險「洩洪」。
總而言之,利益是促使中美金融謀合不謀破的主因。只是一日未找到競合之道,中美博弈下,處於夾心的香港自然難有好日子過。出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考慮,且不用對港股前景過於悲觀,惟在中美因素現突破前,港股得繼續危坐冷板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