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調查機構屢遭誤報
採購經理指數(PMI)是由一系列衡量私營經濟的調查所得出的數據,為領先指標中一項重要數據,一般包括對大量企業的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僱員、交貨等狀況的調查結果。雖然統計方法大同小異,但不同統計機構調查的PMI,卻經常令人混淆,甚至乎被錯誤引用。
ISM分製造業與服務業PMI
以美國為例,具一定公信力的PMI調查主要有兩個,一是標普(S&P)全球市場財智的調查;另一個則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調查。若論接納程度,ISM的調查其實更常獲大型研究機構、金融公司所使用,而標普的數據則相對而言較少機構採用。
值得留意的是,ISM過去把自家PMI調查稱為「製造業指數」與「非製造業指數」,惟考慮到舊稱有些意味不明的感覺,近年ISM把其PMI指數名稱正名為「製造業PMI」與「服務業PMI」。問題是坊間仍有使用舊稱,結果造成混淆。
站在讀者角度,「非製造業指數」之類的指數名稱簡直是不知所云,亦增加了理解難度。
標普PMI舊稱Markit已停用
這種混淆的情況在標普的PMI調查中更加過分,許多分析依然採用舊稱Markit PMI,但原來負責進行調查的公司IHS Markit已經在2022年與標普完全合併,對外亦統一用「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的名稱,故改名為標普PMI。只不過在不少分析中,已經消失的Markit卻依然存在。更過分的是由於標普PMI每月會分兩次發布(第一次是初值,第二次是修正值),結果有些分析一時用標普PMI,一時用Markit PMI,就如同在21世紀的今日偶爾地把俄羅斯稱呼為羅宋,實在莫名其妙。
另外,標普PMI實際上在不同地區都會有機會以冠名方式公布,比如中國的「標普PMI」其實就是「財新PMI」,標普(或者是前身IHS Markit)在各國都有與當地的機構合作,出讓其冠名權,由於統計機構都是同一家,這些數據其實是能夠拿來作橫向對比,但反過來看,標普與ISM的PMI之間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調查方式、樣本都存在差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