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財經數據邏輯謬誤
專業名詞多易混淆 錯誤解讀得不償失
對多數讀者而言,財經新聞一直以來都有着較高的門檻,原因是此類報道中經常包含專業名詞以及術語。隨着近年愈來愈多投資者關注美國股市以及其他國際市場消息,各種外圍財經數據更令人感到眼花繚亂,不單止是難以理解背後含意,甚至乎會有人把不同的數據混淆。本報綜合了多項經常被錯誤解讀的海外財經數據,拆解每項數據的含意及背後邏輯,以助讀者更容易掌握環球經濟脈搏,同時免受錯誤訊息所影響。
美PCE物價指數常被誤用簡稱
作為經常提及的通脹指標,消費物價指數(CPI)是衡量物價變化的指標,主要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服務價格,並且常以「百分比變幅」為表達形式,這一點相信不難理解。然而,許多人卻搞不清楚另一款美國常用的通脹指標——「個人消費開支(PCE)物價指數」,把「PCE物價指數」錯誤地簡稱為「PCE」。
反映各類消費開支權重
首先,PCE是由美國商務部統計並發布,全稱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對應中文為「個人消費開支」。顧名思義,此數據是指美國居民的消費開支,即美國人到底花了多少錢消費購物,亦即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中反映「消費總額」的部分。換句話說,美國的「PCE」其實就類似於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或者美國的零售銷售數據,只不過統計覆蓋的範圍更加全面。
商務部統計消費總額的時候,亦會連帶着記錄物價的數據,因此在PCE統計之下額外加入了一則分項數據,並稱之為「PCE物價指數(PCE Price Index)」,作為衡量物價指標。因為PCE物價指數能夠反映各類消費開支權重的特性,因而被聯儲局用作政策參考指標,並且廣為人知。
表達物價變化勿單用PCE
只不過坊間有分析「PCE物價指數」時,錯誤地略去了「物價指數」,僅稱為「PCE」。此說法相當於混淆了消費總額變化與物價升跌的幅度。若想表達物價變化,正確寫法除了全稱以外,亦可略稱之為「PCE物價」、「PCE通脹率」等,但不可以「PCE」略稱之。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