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搶登月創經濟收益
推動太空科技商用 月球資源豐富
今年5月中國的嫦娥六號成功載人到月球背面登陸並返回,再次燃起全球登月競賽的熱忱。除了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月球站建設之外,1969年成功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任務的美國,正積極推進「月亮女神號計劃」(Artemis program),準備在今年內重返月球。其他國家如俄羅斯、日本、印度以至歐洲亦在密鑼緊鼓推動月球探測任務。本輪登月競賽,除了推動人類科技突破之外,究竟還有甚麼經濟效益令大家前仆後繼呢?
首先老土地說,太空科技涉及諸多領域的鑽研,包括擺脫引力的方法、電腦技術、通訊、材料科學等。這些技術創新將提高人類的科技水平,將來亦預計會衍生出許多商業應用,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回顧歷史,今天用來打遊戲機用的手掣,最初的原形就是美國阿波羅計劃之中,用來控制登月車的手掣。而嬰兒食品,就是由太空人的營養食品演化而來,類似的其他例子不勝枚舉。
採集高新技術關鍵材料
另外,1960年代美國的6次登月任務共取回約382公斤的月球土壤和岩石,當中含有一些稀有金屬和礦物,如鈦、鈰、鈮等,這些元素在電子、航天等高新技術領域有重要應用。例如鈦能與鐵、鋁、釩或鉬等其他元素熔成合金,造出高強度的輕合金,應用方面包括噴氣發動機、導彈及太空船等。鈰主要應用於電子產品,其光學性質使其成為液晶顯示器和LED照明等產品的關鍵材料。
政府與企業合力推動
美國的月壤取樣,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的地區。中國的則包括2020年嫦娥五號在月球北部天體馬里亞納地堆採集的樣本,以及今年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採集到的土壤。目前已知嫦娥五號的樣本內,含有天然的石墨烯,這種廣泛應用於鋰電池、電晶體的高導電材料,雖然在地球也有,但令人開始覺得,其實月球含有的資源,較我們以往想像的多。
另一方面,月球亦被指有豐富的氦-3和稀土礦,氦-3是核聚變科技主要的材料,一旦核聚變技術成熟,將會較目前核電廠使用的核裂變更有能源效益,僅需100噸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就足夠全球使用一年。
要推動太空探索,單靠政府力量並不足夠,私營公司的參與亦必不可少,推動了這些太空巨企的業績。例如美國就有雷神公司提供通訊、導航以及任務控制等地面支持系統,著名軍工企業洛歇馬丁提供登月艙系統關鍵部件的設計和製造等。日本的民間航天企業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IHI等日本大型工業集團。印度雖然被指主要靠歐美政府的協助,但其太空計劃背後亦有Larsen & Toubro、Godrej Aerospace等科技公司在支撐着。中國亦有多間民營火箭公司日漸成熟。可以想像,未來的月球可能旺過旺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