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零售多面受敵 苦日子未見盡頭
去年初通關以來,香港零售業除了在通關初期的低基數效應下出現過短暫旺景後,便又再受靶,皆因備受眾多內外因素夾擊,包括本地消費模式轉變、報復式外遊浪潮、訪港旅客要求改變、舖租等成本高企等。不過,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客源和消費力都在改善,消費模式轉變令原有需求減弱的同時,亦會帶來新需求,零售商得變陣求存,並以創新思維發掘新商機。
香港零售業過去十多年長期依賴內地遊客,疫前高峰基本上躺着也賺錢,商家都太着意「質素」。到了疫後,內地經濟靠炒地炒樓炒股發達的日子不再,居民消費都變得踏實,訪港遊客更多追求特色、服務,與疫前的大額兼大量消費截然不同,零售商要迎合客戶新需求,就得改變服務,迎合需求,這本就是營商應變之道。老是坐着訴說沒有「貴客」,自然解決不了問題。
至於本地居民消費,港元聯匯制度下,美元偏強,港元購買力不言而喻。港人如今平日省吃儉用,儲錢外遊(不論是到日本、抑或內地),例如用餐寧可平日食兩餸飯都不上餐館,且嚴格的防疫措施打殘了香港的夜經濟,居民都習慣了夜間不出門消費,基本上晚市難復舊觀,對餐飲業而言是「致命傷」。生意額少了,得減省成本,但如何能同一時間維持服務質素,是零售、餐飲商經營的一大考驗。
零售商的成本包括租金和人工兩大項目。基本上,難請人之下,人工能省的空間不太大,除非將部分工序機械化,以達到減省人手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多努力的,是加強員工專業培訓,提升待客之道,做到「賓至如歸」的專業水平。至於租金,基本上都是取決於市場需求,除非經濟大幅波動,否則鮮有出現大單邊走向。如是者,商戶的成本控制,還是得靠引入創新元素來提升產出價值和效益。
畢竟外來遊客又好,本地居民也好,如今都不是缺錢消費,而是審慎消費,講求性價比,若然覺得產品或服務獨特、新穎,貴一貴都有市場,就看商家能否推陳出新,因應市場變化革新營商,掌握新商機。再看常說港人北上消費令客戶流失,大灣區融合發展既是大勢所趨,這個營商轉變只有去適應,致力於吸引更多內地與海外旅客來港消費,彌補生意缺口,當是大方向。
當然,政府積極舉辦大型活動,推廣香港旅遊,是少不得的工夫。不過,早前政府大員才說振經濟要「先提量再提質」,那邊廂專責官員近日呼籲不應盲目追求旅客數字增長,到底政府實際如何部署,讓人摸不着頭腦。作為商家,始終都是要自己計自己數,難指望政府打救。
其實,除了傳統的旅遊觀光之外,創新科技發展和應用,也能帶來好多新的產品和服務體驗,如何走出舊有的框框,接觸新的事物,改善產品,提升服務,政府可在這方面為商界提供更多資訊和便利,也可在稅收上多鼓勵商業創科應用,各方共同改進完善,始能應對眼前營商環境複雜多變的挑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