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拚經濟責之所在 質量並舉最重要

去年初香港經濟走出疫情,但至今復甦不似預期,加上股、樓等主要資產價格表現不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流動性長年不理想,無法帶動財富效應,匯聚資金、人才與技術,食穀種也有盡時,政府千億元財赤已響警號。全力拚經濟,任何時候都是政府責之所在,但在現今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香港要謀發展必須有策略,充分配合質量並舉的國家戰略,發揮所長,不容有半點差池。畢竟世界分裂,只會愈鬥愈狠,香港已沒有太多老本可耗。要保競爭力,政府施政得對準方向、看準時機、以精準高效來重建市場信心,全面撬動市場活力,始有望見到出路!
還記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樓價大跌,經濟走下坡,加上2003年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情,通縮來襲,香港經濟大受打擊,同年中港兩地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當中服務貿易包括「個人遊」,自此大量內地遊客訪港,讓香港市面重見起色,樓價回升,資金重新流入,經濟總算脫險。問題是,當年港府化解危機僅安於「量」(大量遊客湧港),而未有及時深耕經濟的「質」(制訂產業戰略)。
結果長年大量遊客湧港,充斥民居,影響居民生活;搶奶粉、爭路行,激發社會矛盾。高質遊客訪港高峰過去,取而代之是消費力不斷下降的遊客群,甚至「零團費」,經濟效益不顯著,卻引發更多社會問題。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全球央行大放水,長年未有兌現增建房屋的港府施政失誤,樓價飛升,令生活與營商成本上漲,削弱競爭力,日積月累的矛盾成了社會動盪的背景,接下來的移民潮,加上3年新冠疫情,更令香港經濟傷上加傷。
人必須要認識過去,才能避免再犯錯。眼前香港經濟復甦仍慢,一年已近過半,新股市場未見大起色,港股流動性仍有待改善;強美元下港人四出到境外消費,香港零售業捱打;港府太過遲出手為樓市「撤辣」,錯過了刺激經濟的時點,樓價下滑造成負面財富效應;加上中美博弈下外資減少參與香港市場,這種種因素令香港經濟給區內競爭對手比下去。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拚經濟本來就是責任所在。如今港府更須做的不是單純如一頭牛般「拚經濟」,而是要認清百年大局,配合國家發展,從開始就要準確部署,繼而精準施政,實現質量兼備的高質發展,全面提振市場信心,重啟增長引擎。若再重複當年求量為先而後謀提質,政策容易偏差,最怕是效益未如理想並換來更多新問題。
中國強勢崛起不可逆轉。國策強調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着力點,推動高質量發展。香港要「彎道超車」,就得加快推動創科發展,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始能在內地新經濟高速發展下分一杯羹。香港是已發展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絕非普通小餐館,背負的除了是700萬人口的福祉,還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重要任務。得拿出香港智慧與謀略,看高望遠,行事精準高效,重振經濟始能事半功倍!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