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打鐵還須自身硬 振港經濟加把勁

眨眼已經身處6月,意味上半年經濟賽果好快出爐。回顧香港經濟,至今仍反覆不定,最新的營商指標又再陷入收縮區間,反映與全面復甦的景象仍有距離。港府要向外說好香港,除了靠把口,還得拿出施政實效來作說明。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官員說了、做了不就等於交到功課,得切實有效地振興景氣,讓經濟發展突破悶局,重建市場信心,所謂的「玩完論」始能不攻自破!
事實上,港府的樓市政策失敗,太遲為樓市全面撤辣,到了真正撤辣,對樓市的支持作用短暫而有限,物業價格跌勢未改,地產一脈不振足以拖低百業景氣;貿易與商業活動持續受外部環境和地緣政治因素限制;零售市道則受疫後消費習慣改變及兩地通關更便利等因素衝擊;金融業5月雖說是有點起色,但尚不足以扭轉弱勢,尤其是反映資本市場景氣的新股市場遲遲未見恢復活躍。疫情後全面恢復已過了逾一年,日子還在虛度,經濟表現與市場預期存在落差,資金過門不入,事必有因。
雖然配合國家戰略,香港正積極向創科科技、綠色經濟等領域轉型,官員們更四出到中東等地區推銷香港金融,惟在吸引外資方面仍未見大起色,雖說疫後工作模式改變,影響寫字樓租務,但核心金融區的租賃情況說明開拓新客源成效不彰。畢竟觀港股,指數表現近季確略有改善,但其可持續性不明朗,是否陸續有更多資金回流參與,變數甚多,單看新股市場依舊的偏靜,專門為各類初創企業設立的上市通道申請門可羅雀。這些足以說明在金融業方面,當局的作為仍停留在事倍功半、發展緩慢的困局。
無可否認,利率高企且前景未明,多少會抑制投資意欲,加上今年各地有選舉活動,地緣政治風險高企,但並不等於眼前的爛局是理所當然。歸根究柢,是港府未能善用公帑做得更多,未能在振興經濟上取得更顯著實效,「夜經濟」依舊沉寂就是其中一例。
有中國大好友之稱的美國學者指出,昔日的香港已不是今日的香港,更不是明天的香港,此話未免是存在偏頗之言,畢竟身處世界這百年變局,全球都在以變應變,香港焉能不變?繼續留戀昔日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清楚自身優勢,設法提升競爭力,推陳出新,轉型接軌新經濟、新格局才是務實之舉。香港會迎來更差還是更好的明天,得看港府是否做實事,除了落力靠把口說好香港,最重要還得拿出更多實效。
且別忘記,以港府的財政狀況來看,可供耗費的老本如握在手正融化的冰塊,得爭取時間設法盡快讓百業景氣重納正軌,實現全社會增收,否則景氣長期積弱,想翻身只會變得愈來愈力不從心。全體公務員獲加薪的同時,在經濟工作上得全面提升職效,加強統籌,務求要打通經濟脈絡,實現最大程度盤活市道的目標,免得一年又一年的白過,經濟莫財、庫房空虛,只會換來更多更嚴峻的問題,當中港元聯繫匯率穩定性自是避不過的重大議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