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求變覓出路 港拚經濟得及時
香港已走出疫情逾年,去年經濟復甦未如預期,今年以來氣氛有改善,但仍未全面復甦,說明過去的發展周期已不合用。說到底,身處這百年變局,圍繞這國際都市,好多事情已起重大變化,得認清環境,摒棄抱殘守缺的思維,勇於求變,始能尋求新出路。面對來自周邊與區域城市的激烈競爭,連年千億元財赤的香港已無太多老本可耗,港府得拿出提升施政效能、領導社會力拚經濟的前瞻、決心與毅力,始有望帶領香港經濟覓得新出路!
過去香港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在沒有太大的安全顧慮下,商界百花齊放,海納百川,充分發揮香港靈活變通、積極奮鬥的精神,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旅遊中心、專業服務中心,港人對前景信心十足。不過,支持香港這個形式發展的客觀環境,已經歷巨變,皆因在中美博弈的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國家安全提升至戰略層面,香港也自然不能每事只着眼香港的利益,得顧全、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充分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
這巨變非但港人得接受,投資香港的資金也得重新評估。近年歐美資金放慢在香港金融業的投放,資本市場未如以往般活躍,港股流動性問題凸顯,是鐵一般的事實。同時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的程度日廣日深,中資已成為香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只要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基礎建設優勢,香港金融重新起飛指日可待,只是核心主題會由昔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轉變為中國崛起與人民幣國際化。
港府財金官員因應國策爭取中東、東盟等資金來港參與,合情合理,但卻不能老是得個「講」字,不斷出訪並不足以「交差」,得在大議題上盡快取得實效,同時針對這些新市場強化配套,如加強相關的經貿資訊、革新本地人才培訓架構,始能實現轉型。
另一方面,香港也得接受過去靠炒地產發達的模式已不合時宜,要在新經濟中取得話語權,創新科技實力才是關鍵。香港高樓價有序調整,有助降低企業營商與市民住屋的成本;地產業暴利時代不再,回歸平實,商品房買賣一樣可以有合理利錢,釋放更多資源投放在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轉型,才能應付未來需要。
發展新產業、開拓新市場,構建新的商業務式,是香港實現新增長的不二之法。例如現時中國電動車發展領先全球,香港如何加快建設電動車產業生態,做好中國智能汽車應用與研發的示範城市,吸引各地電動車企與人才來發展,配合完善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ESG)發展策略,推動綠色金融,廣開財路,港府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多、更快,更高效。偏偏如今香港就連停車場數碼化出入與充電設施滲透率這些基本建設,都遠不及新加坡,發展散漫無章,想發達都難!
要推動全社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得先由港府做起,繼續日復日做「大隻講」,如何打破被邊緣化的宿命,不無疑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