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恐捲走13萬億產值
聯合國擬全球限產塑膠 學者︰未必減碳排放
本港食肆上月開始「走塑」,環保餐具卻接連「派膠」,尤其是某家供應商的負責人示範用其拼接竹叉鋸扒,眾目睽睽下兩度把叉折斷。不過,為免再有海龜誤吞塑膠,更嚴厲的「走塑」措施隨時殺到——於全球範圍限制塑膠生產,向一個經濟價值折合超過13萬億元的產業宣戰!
事緣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2022年決定促成一項具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務求在2040年之前結束塑膠污染,一招是限制全球塑膠原料的產量,為求今年落實《全球塑膠公約》的文本,聯合國早前於加拿大渥太華進行第4輪談判,盧旺達和秘魯拋出「北星」方案——2040年產量較2025年減少40%。
支持減產的不僅是環保鬥士和西方國家,也包括主要產油國阿聯酋,理據是塑膠循環再造杯水車薪且效益低下。經合組織(OECD)指,現時全球只有約一成塑膠循環再造,2040年前須投入一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擴充相關產能,迄今連200億美元都沒有。
隸屬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研究所預計,塑膠生產2019年佔全球碳排放約5%,比例到本世紀中會翻倍,阻礙全球把氣溫升幅限於攝氏1.5度,因此要限制非必要的塑膠使用。
未來原油需求還看塑膠
跨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提出異議,主管下游業務的副總裁麥基批評,「污染是污染,問題不在塑膠」,即污染應從廢物處理入手,而非一刀切強行減少生產,況且塑膠包裝(現時最大應用,佔31%)的代替品碳足迹會更高。過去兩年化工產品佔該企經調整純利僅約5%。
不難想像,環保鬥士群起攻之,但全球石油化工需求近半來自塑膠,國際能源機構(IEA)指出,它是未來5年原油需求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普指出,本世紀中前全球石化需求還會增加近倍。
牛津經濟研究院亦指出,塑膠產業對全球經濟活動貢獻良多,2022年,原料製造提供120萬個就業職位,創造6,00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即塑膠產品的製造更提供510萬個就業職位,收入達到1.1萬億美元,亦即兩個環節的經濟產值為1.7萬億美元,折合高達13.26萬億港元。
限產力度暫時未知,但該院指出,聚乙烯亦可用於醫療設備,聚丙烯則滿足汽車減碳衍生的減重需要、醫療手套等,一旦環保鬥士「成功爭取」,醫療等沒有足夠替代品的應用會面臨成本上漲,況且塑膠生產毛利不高,不可能要他們硬食限產帶來的成本(可售數量受限,單位成本自會上漲)。
退一步講,「紙袋貴過膠袋幾倍」、「玻璃樽和鋁罐貴過膠樽」,原本塑膠滿足的應用改用其他物料,或推高其他物料的價格,視乎替代品的供應,對低收入家庭和經濟體的影響會更大。
氣候變化推高食品通脹
英國劍橋大學講師卡倫、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副教授布蘭當支持麥基,直言16個合共佔塑膠需求九成的應用當中,14個產品生命周期(從原料開採到棄置回收)的碳排放會低過最好的替代物料,包括超市膠袋、鮮肉包裝、飲品膠樽、水喉、傢俬、絕緣體、電池包裝和T恤,以上6項用塑膠的碳排放低10至80%不等(改用紙張或木材的差異會較大),因此提高塑膠使用效率和回收率會好過限產塑膠。
不是說氣候變化沒有經濟後果,一項歐洲央行與氣候學家聯手進行的研究測算過,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會在2035年之前每年推高食品通脹1.5至1.8個百分點,其後到2060年會擴大到2.2至4.3個百分點,中東等本已炎熱的地區會更加嚴重。然而,限產塑膠與否應撇開意識形態,應深思熟慮。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