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高齡化殺到 經濟未必弊

人口老化導致本港勞動力不足。 人口老化導致本港勞動力不足。
人口老化導致本港勞動力不足。
港長者比例恐全球最高 內地「慢富快老」受關注
全球人口老化迫在眉睫,不論是已發展的歐美等國,又或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都不例外。導致人口老化的問題多且複雜,除了生活環境改善、醫療水平進步,人均壽命延長外,高額撫養成本、社會觀念改變、女性就業率提高等都影響生育率,造成的問題包括勞動人口不足、高齡撫養比率上升、公共開支負擔沉重等,如何應對這些嚴重問題,已成為各地政府治理經濟的頭等大事。中港兩地亦不例外,且看如何化危為機。
早前聯合國的人口分析報告指,日本是全球最高齡國家,有29.9%人口屬65歲或以上,然後依次為意大利(24.1%)、芬蘭(23.3%)、波多黎各(22.9%)、葡萄牙(22.9%)及希臘(22.8%);預計未來30年內,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將翻倍,到2050年達16億。當中,在擁有逾100萬人口的地區中,預計香港在2050年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南韓及日本分別居第二及第三位。
憂港財政惡化 舉債度日
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有40.6%人口為65歲或以上,其次是南韓(39.4%)、日本(37.5%)。日本高齡人口數目已在2022年位居榜首,但其他亞洲經濟體正經歷重大轉變,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因此,如何確保經濟能支持高齡人口的消費需求,提高其經濟保障至關重要。
據港府推算,香港2046年65歲及以上佔總人口比例將增至近四成。除了鼓勵港人生育外,得靠引入移民及專才,改善人口結構。但另一憂慮是,近幾年港府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千億元財赤頻現,財政頻失預算,若滅赤目標一拖再拖,長遠只怕會影響公共開支,發債雖可解決短期需要,但若長期舉債度日,必然會影響審慎理財原則,動搖港元聯匯制度的根本,後患無窮。
長遠宜研擴大稅基增收入
港府一直研究擴闊稅基,包括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等,惟至未見成事。事實上,香港主要靠企業利得稅、薪俸稅、博彩稅和印花稅4種稅收來源,容易受經濟環境影響,長遠須研究如何擴大稅基,以應付日益沉重的公共開支。
內地方面,人口結構老化問題嚴重,官媒評論更直言,人口老化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地的「基本國情」,強調要積極應對,並關注人口結構下「未富先老」和「慢富快老」的問題。
國務院去年發布《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制訂了在2025年實現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的目標,官媒隨即指出,要「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同時經濟觀察網則深入分析內地人口老化帶來的經濟衝擊。
2022年內地6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達2.8億,預計「十四五」時期(2026至2030年),6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高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將突破4億,進入重度高齡化階段。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勞動力人口下降和供養比例增加,意味着加大社保投入勢在必行。
按照學界定義,以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計,超過7%為高齡化社會,超過14%為高齡社會,而超過21%為高度高齡社會。內地高齡人口比例在2000年已超過7%,2021年這比例超過14%,已成為標準的高齡社會。內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22年約1.27萬美元,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如是者,內地經濟可能面臨「慢富快老」的問題:即高齡化會以超過預期的幅度加劇,而經濟增長也有可能以超過預期的幅度減速。
華首要加強養老服務建設
分析指,應對之方首要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個性化智慧化居家養老等新模式新業態,同樣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構建家庭支持政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託育服務體系,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儲備,並加快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
港65歲及以上打工族上升港65歲及以上打工族上升
港65歲及以上打工族上升
2050年人口老化佔比預測2050年人口老化佔比預測
2050年人口老化佔比預測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