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雲計算轉型助企業擴客源

金融科技的進步,可助企業接觸以往不易遇到的群體。 金融科技的進步,可助企業接觸以往不易遇到的群體。
金融科技的進步,可助企業接觸以往不易遇到的群體。
社會網絡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指網絡中擁有互補資訊來源的兩個個體、群體或社群之間未連接形成的空缺。例如在香港銀行的用戶是一個群體,手機用戶是一個群體,購買衣食住行的支付用戶是另一個群體。
香港金融管理局帶領推出了「轉數快」(FPS),就將銀行用戶群、手機用戶群與支付用戶群連接起來,解決了跨銀行手機快速支付的問題;因此,FPS就是一種結構洞。同樣,其他支付工具例如PayMe、支付寶、WeChat Pay、Tap & Go等,都屬於結構洞,用以解決類似的問題。
做雲計算轉型的第一步,就是穿越結構洞,提高流動性和效率,或者幫助企業去接觸之前無法或不易接觸到的群體或社群,發展第二曲線。其實,雲端也是一種結構洞,其按需要付費、彈性和可編程特性(Infrastructure as Code),將基礎設施的技術人員與計算資源連接,加快項目上線的速度,提高公司營運效率。
其後,出現「雲原生」(Cloud Native)的一些雲端服務結構洞,將程式工程師與商業應用連接,免除了他們需要與基礎設施打交道做管理的問題,提高項目迭代的速度,降低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
再後來,出現了「多雲原生」(Multi-cloud Native)的平台和應用,例如Snowflake、Databricks等支持多雲的平台,把使用多雲的用戶,通過多雲原生平台連接,讓數據的存儲、處理與轉換、機器學習的維運(MLOps)等,都可在一個平台上進行,而不需要在不同的雲平台上轉換,既統一了使用方式,也避免了廠商鎖定(Vendor Lock-in)的擔心。
貸款審批可用替代數據
早前曾參與使用替代數據做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應用,也是一種結構洞。在數據治理良好的基礎上,使用非財務報表、銀行月結單、營運數據等的替代數據,如進出扣報關量、個人消費紀錄等,銀行將中小企或個人族群貸款需求,與替代數據建構信貸審批狀況連接,不僅幫助社群更易取得貸款,亦為這些替代數據的價值,找到了第二曲線。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亦是如此。最近OpenAI推出的Sora等,都是將多個不同群體的需求,與快速理解和翻譯大量文字、語音、視頻(多模態)、生成逼真視頻的需求結合,讓世界向「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又邁進了一步。
分布式AI打破數據壟斷
要闡明的是,結構洞不等同於平台。平台可以被認為是中心化的結構洞。中心化的平台經濟有其好處,但中心化有其本身的單點失效問題。所以現在正在演化的,是去中心化的結構洞。你可以認為加密貨幣是一種結構洞,比如你無法擊垮加密貨幣的平台,因為隨時能夠再造,這就是Web3去中心化的韌性。生成式的「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結構洞。
AI的民主化會伴隨Web3,將現在的訊息範式改寫,即從你尋找訊息,到訊息主動找你,形成分布式AI,提供AI Agent的服務,也會拿到相應的分成。訊息聚集導致的數據壟斷將會被打破,一個更開放民主的分布式AI網絡,即將到來。
香港電腦學會企業架構專家小組委員會成員 陳曉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