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韓經濟發展冀減靠高科技

南韓近年經濟發展依靠高科技產品,更早就被謔為「三星共和國」。 南韓近年經濟發展依靠高科技產品,更早就被謔為「三星共和國」。
南韓近年經濟發展依靠高科技產品,更早就被謔為「三星共和國」。
中國崛起蠶食競爭力 領先地位技術縮剩4項
南韓是極少數掌握最尖端晶片生產工藝的國家,於人工智能(AI)應用及投資大爆發的當下如魚得水,連美國也百般拉攏,為全球艷羡。不過,正如內地一直希望糾正以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香港不想只靠金融和地產,原來南韓也為其宇宙級巨企培育的高科技經濟感到擔憂,也許令每天聽着港府搞科創、聽着美國技術封鎖中國的人感到意外。
一座大型半導體產業園正於首爾南面40公里的京畿道龍仁市拔地而起,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已分別計劃投資220億美元和91億美元。工業部長安德根稱,政府會全力支援,確保韓企不會在全球晶片競賽中落後。
財長崔相穆昨稱,政府準備好推出10萬韓圜(約569.97億港元)的晶片投資方案,切合總統尹錫悅豪言「打贏晶片戰」;方案主要針對物料、設備及晶片設計,細節不日公布。崔又向南韓設備廠商稱,措施包括政策貸款、國營及民營金融機構合資成立「大基金」。
然而,南韓有聲音對當前的繁榮提出反思,不是低絕人寰的出生率,而是「花無百日紅」——高新科技的優勢能領先多久。以三星電子為例,除了半導體,家電、顯示器和智能手機業務都被中國追上。回望2012年,南韓政府120項「優先技術」中,南韓有36項處於領先地位,近年已僅剩4項。
其實社會並不反對繼續在晶片製造衝刺,始終AI產業一定需要這個戰略物資,它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問題紅利更自不待言,問題在於如何避免人口老化影響生產力和增長潛力。
學者:欠缺開發技術底蘊
曾公開把中國定性為對手的崔相穆不諱言,「要是沿用過去的發展模式,南韓經濟將會遇上大挑戰。」安德根的上任、現效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呂翰九直言,南韓工業擺脫既有發展模式舉步維艱,「下一步何去何從也未清楚。」
首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朴相仁(音譯)認為,南韓鋰電池和晶片是厲害,可是兩者分別原是日本和美國的發明,南韓就是欠缺開發這些技術的「基礎科學」底蘊,「外人會覺得南韓充滿活力,可我們的經濟結構本質上未有改善,1970年代以來都是走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
渣打銀行日本及南韓經濟研究主管朴正勳(音譯)表示,「中國崛起中長線而言會蠶食南韓的經濟增長與競爭力」,南韓的研發開支不能像以往側重開發和商業化源於別國的技術。
三星守舊文化影響生產力
日本傳媒引述三星一名研發人員向上司提出想嘗試一種「沒有先例」的方法改善生產工序的良率,不料對方竟說「沒先例不能通過」,董事留任制度使他們急功近利被指是箇中原因,所幸另一旗艦企業SK海力士能夠接收他們跳槽,因為他們覺得不另闢蹊徑就難與三星競爭。
然而,大財團本身也是一個問題,南韓早就被謔為「三星共和國」。朴相仁認為,旗艦財團很多眩目的科技成果乃透過犧牲國內供應商的利潤得來,導致僱用逾八成勞動人口的中小企沒有足夠資金作人力或其他投資,繼而無法提高生產力,阻礙創新,並拖慢服務業的增長。
冀谷內需首都圈以外發展
顧問機構麥肯錫指出,南韓中小企的生產力只及大企業的三成,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平均的五成,研發開發增長速度亦不及大企業,實力懸殊的壞處是令國家經濟增長依賴少數大公司,拖慢經濟增長和加劇收入不平等,政府要為他們提供多點稅務優惠,並且要設法吸引企業風險投資和外資,為中小企營造更廣闊的資金來源。
崔相穆改良南韓經濟的方略也包括壯大中小企,同時增加內需消費,以及促進首爾首都圈以外的發展。就後兩點,提振消費難處之一家庭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數一數二地高,地方經濟則迎來佳音——SK海力士將於忠清北道清州市投資146億美元興建新廠。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