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台積電收入新高 帶挈台股曾破頂

台積電今年首季收入達5,926億元新台幣。 台積電今年首季收入達5,926億元新台幣。
台積電今年首季收入達5,926億元新台幣。
AI旺晶片需求 上月生意增34%
晶片需求繼續受到人工智能(AI)熱潮提振,半導體產業正經歷加速擴張。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宣布,其3月收入達到1,952.11億元(新台幣‧下同),按年及按月分別增長34.25%及7.46%,亦創下了同月的歷史新高。今年首季累計收入亦達到5,926.44億元,按年增長16.51%。
投資者普遍看好台積電在美國建廠的舉動,將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一大受惠者。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股供應鏈重組熱潮不僅限於半導體,亦已蔓延至其他科技領域。
市場繼續看好台積電受惠於本輪半導體產業上升周期,其股價於周二創下819元的歷史收市新高後,周三略有回調,全日收報815元,微跌0.49%。
在台積電的強勁表現帶動之下,台股表現亦繼續大幅拋離港股,昨日盤中一度刷新20,883點的歷史新高,惟收市倒跌32點,報20,763點。
大行紛嗌買 上調目標價
展望後市,各大投行繼續看好台積電股價表現,清一色給予「買入/跑贏大市」評級,多數都把目標價放在接近1,000元附近。高盛本月初已把其目標價從760元大幅提高至975元,看好該公司在美國的產能將會受到大客戶及AI需求追捧。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銀投資銀行給出目標價均接近900元,而且在樂觀情景下更不排除升至1,000元以上。
同樣作為AI受惠股,在AI產業鏈中下游的微軟(Microsoft)作為AI淘金熱潮下的「淘金者」,其股價表現雖然比不上英偉達、台積電這類提供AI晶片的「賣鏟人」,但依然靠着其技術優勢穩坐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微軟斥資226億在日攻AI
不過,微軟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其宣布未來兩年將在日本投資29億美元(約226.2億港元),擴大在當地的雲端以及AI的基礎設施,將提供AI技術訓練,並成立研發機構,回應東京當局推動國內AI運算能力與強化「資訊主權」的政策目標。
由此可見,供應鏈的重組不僅限於晶片產業,正如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多次提到的「AI主權」,各國政府為促使企業把AI相關的產業鏈、基礎設施留在本土,亦不惜為此而付出更多代價。
微軟副主席兼總裁Brad Smith在接受訪問時亦坦言,對各國政府而言,引進AI並投資本地相關技術能力,已成「關鍵的優先政策」。微軟將在日本東部和西部兩個現有設施引入先進AI半導體,也預計宣布AI相關的人才再訓練計劃,預計3年內培訓300萬名企業全職及兼職員工,也將在東京設立新實驗室進行機械人技術和AI的研發工作。
印度iPhone產值140億美元
同樣出現產業鏈重組的還有多年來都備受關注的「iPhone供應鏈」。消息指蘋果公司(Apple Inc.)外判組裝廠在印度的產能已經翻倍,產出價值達到140億美元,佔大約14%的iPhone總產值,該產值是以產品出廠價而非最終零售價計算。這種現象亦印證了外資企業對於過度依賴「中國製造」而感到不安,開始追求更多元化的方式重組供應鏈。
台積電股價走勢台積電股價走勢
台積電股價走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