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靠把口難穩信心 振港經濟靠錢途

今年已過首季,香港的金融市場依然未見大起色,新股市場與股票現貨市場氣氛依舊平淡,企業融資需求疲弱,無法吸引新錢流入的同時,亦加快現有資金四散尋找更好的出路。金融業一脈積弱,對資產價格與市場需求等造成的打擊逐步浮現。奈何政府的樓市政策失誤進一步加大經濟不穩的風險。一個季結兼復活節長假,傳來不少企業選擇投降離場,反映市場信心進一步轉弱,長此下去,只怕風險早晚要傳導至就業及信貸市場。如何盡快有系統地推出振興經濟的措施,乃港府班子須應對的當務之急!
從表面數字看,這個復活節假首日出境人數,與疫前兩年的2018年及2019年差距不遠。但別忘記,這幾年大量中高產及年輕港人外移,本就少了一大批具增長潛力和實力的消費者在港消費,加上港深競爭加劇,人民幣匯率與內地物價低企,吸引大量港人北上消費,香港市道淡靜,商戶叫苦,港人親歷其景。
當然,市場離不開供應與需求。商場上,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大量「吉舖」 湧現,將令租金回落,或吸引到新的投資者進場,帶動商業氣氛回升。惟這個假設的大前提,乃香港市場的需求保持穩定甚至出現增長。若然本地消費額持續流失,零售市場規模收縮,淘汰了一批業者過後,若未能吸引新投資者加入,最終會對整體景氣造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港人北上消費,有兩地交通便利,以及內地服務與商品價格性價比高等因素使然。香港要留住港人消費,商界要努力的同時,港府除了諉過於消費模式與市場變化外,是否可以善用公帑多做點實事,例如推稅務優惠、優化資歷架構、加強大型推廣活動,以鼓勵商界加強勞資溝通,提升服務業的勞工培訓、服務業水平和形象,並為企業應對勞動力短缺及成本上升等問題,朝向智能化與機械化發展,協助勞工轉型以改善就業市場結構,提供更多資訊、便利和誘因。
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去年就推出「更新版零售業數位化藍圖」,以協助更多零售商利用人工智能(AI)、擴增實境(AR)及無線射頻辨識(RFID)等數碼科技,掌握數碼經濟的商機,尤其是新增店內分析、沉浸式零售、多渠道電子商務軟件、自助結帳、電子貨架標籤無人商店、社交商務工具及全渠道零售管理等8大數碼化解決方案,並加入網絡安全及數據保護路線圖等,以提升業者的客戶體驗,營運效率及業務增長,應對網絡化營運的各種挑戰。反觀港府就是講多過做,產業政策零碎而沒章法,市場愈做愈縮。
身處新經濟時代,各經濟體都施渾身解數爭取話語權,關鍵是加強政府管治與產業戰略規劃,確保取得施政成效,全面提升競爭力。金融業既是香港經濟的重要命脈,港府得採取精準戰略並有力執行,以確保其可持續發展。財金官員不是說了,做了就算,而是必須交出實際的施政績效來,畢竟香港已沒太多老本可耗!若本是強項的金融業亦未能穩固,試問其他如創新科技等新經濟發展,又如何展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