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產能過剩憂通縮 衝擊全球製造業
輸出平價電動車太陽能板等 惹多國反擊
自去年第四季至今1月,中國連續數月收縮的消費者物價數據反映內需疲弱,一些中國工廠正試圖降低產品價格以打入海外市場,擺脫經濟疲軟的困局,相當於向全球輸出通縮,惟外界憂慮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給全球製造業帶來衝擊。經濟學家籲中國需更進取財政政策解決通縮風險,提振企業及居民的信心。
由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以至服裝、家具零件等,中國的製造商正在採取低價策略,攻入海外市場,攻勢正讓對手們不安。
去年起,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印度亦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的商品由化學工業品到保溫壺不等,這些事件都反映了對中國向海外出口大量平價貨的憂慮及不滿。
歐印發反傾銷調查
同樣靠賣國產平價貨在歐美市場成功「搶灘」的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台Temu,也被美國指控利用貿易規則的漏洞獲利。
實際上,美國官員此前對外表示,華盛頓已告訴北京,如果中國試圖通過向國際市場傾銷商品來緩解其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美國和盟國將採取行動。美國副財長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直言,中國大力補貼電動車、太陽能板及其他商品,正使這些產業步鋼和鋁的後塵,「產量超出中國市場需求」,恐怕衝擊全球經濟。
出廠價跌 威脅生存
內地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通縮17個月,不斷壓縮廠商的利潤空間。外媒引述內地的小型出口商指,價格下跌正威脅其生存空間,就算虧本都要接海外訂單,否則將失去客戶甚至危及工人們的生計。
大摩籲藉財策谷消費
市場的共識是中央的支持力度不夠,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etan Ahya直言,中國的政策措施不足以「果斷地」解決這個問題,要應付這個通貨緊縮挑戰,需要的是更進取的財政政策,保持貨幣政策寬鬆,重振企業及居民住戶的信心,讓他們繼續消費及投資,可是「目前幾乎沒有迹象表明(中國)正在走上這條軌道」。
本月通脹恐再歸零
他指,問題在於中國當局未有足夠財政支持政策,中央需要增加赤字,但開支不應該集中在私人或公共投資,因為目前內地經濟存在供應過剩的問題,引致工業生產通縮的問題。最理想的做法是透過財政政策推動消費,支持的地方可以是醫療保健、教育或者房屋,意在釋放存戶的儲蓄。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認為通縮壓力將持續,坦言不預期在多個行業供應過剩的情況下,消費能夠反彈或通脹能加快增長。作為該行通脹領先指標,狹義貨幣(M1)於未來數月按年增長或減速,甚至降至負值,預示價格在短期內下跌。即使該行預期2月份通脹轉正已應驗,相信只是新年長假影響,並估計3月通脹或將再次「歸零」。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