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抱殘守缺沒出路 港企生存得求變

香港經濟經歷了社會動盪和新冠疫情,本就五勞七傷,加上兩地消費降級,以及中美博弈涉及的地緣政治風險增加,頓令這國際都會如失舵之舟。一年將近過了一季,非但地產、旅遊景氣差,港股仍是半死不生,新股市場未見活躍,金融周邊產業捱打,商業景氣不振,市場愈做愈縮,復甦可從何談起?企業要自救,就得放下昔日包袱,重新審視本地、內地與國際市場形勢,建立新經濟發展的視野,積極開拓新商機,繼續抱殘守缺食老本,恐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可地產一脈已因政府撤辣延緩,錯過了出手穩定資產價格、提振市場信心的時點。見到如今真的撤辣了,但樓市反應不似預期,靠內地買家入市充撐,樓價繼續下行是大概率的事,既不利地產投資,影響的是建築、建材、設計、家電、金融與法律服務等多個行業的生計。
再看另一支柱產業——金融業,國際資金在港股的參與度無法恢復舊觀,靠北水「搓波」維持交投,可內地A股亦自顧不暇,充其量是托住港股底,暫無法再成為買起港股甚至推動港股重納牛市軌道的大買家。首季尚餘一旬就完結,新股市場仍冷清,次季展望未見起色。如是者,涉及金融的專業服務如企業傳訊、法律服務、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提振,業者要生存就得進一步收縮經營。
近期傳來多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削減在中環的辦公空間外,包括有美資大行將後勤由中環遷到新界。過去如此做法大概是匪夷所思,如今卻變得理所當然,皆因金融業「錢景」無法支持昔日的經營規模與營運成本,業者着手削減開支,尚算是有意守下去等候轉機,若關門離場就更令人沮喪。金融服務業如是,相關的商業房產、法律、商務餐飲等服務行業,自然也處於水深火熱的捱打狀態,苦況難言。
企業生意難做,打工仔飯碗早晚會受牽連,審慎消費、不願在港花錢的風尚已形成,本地消費與旅客消費下降,今年以來不斷傳來各式各樣的老舖退場,多少都與看不透前景,加上消費轉型等因素夾擊所致。
仍苟延殘喘的港企如何行好未來的路,已成為關乎存亡的問題,畢竟這幾年老本耗費所餘無幾。繼續呆坐等待市道恢復舊觀,難覓生路。得放下昔日包袱,探討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新商業元素並加以利用,以新經營模式來應對新經營環境。就如餐飲業,勞工成本高,就引入自動化設施滿足客戶需要;網絡消費大行其道,減少實體店削減租金、人手開支的同時,省下的資本得嘗試開拓網絡業務增闢客源;旅客從大手花費改為追求性價比、獨特性,企業得檢討自身的業務不足,設法迎合新消費模式,以變應變。
所謂「好景不常有」,萬事萬物天天在變,香港也不可能不變。香港經濟正跟着內地以至整個國際經貿環境轉變。港府施政得善用資源加強協助港企與港人轉型,只有上下一心再次拿出創業精神,冀能盡快建立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新台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