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經濟失速信心弱 港轉型刻不容緩

打從全球兩大經濟體爭霸,世界發展模式巨變,利益正大洗牌,這個過程不可能三、兩年就能有結果,期間既得利益者受挫,新興力量挑戰固有市場體系可持續性,新舊交替必然帶來衝擊。作為國際都會,香港不可能不求變。過去非金融即地產的結構已行不通,產業單一化、空洞化的問題急須正視,得設法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尋找出路。整個社會得意識到,繼續留戀昔日,被舊有的框框自封,不會有贏家,在老本耗盡前,得勇於求變,政府的責任是梳理社會矛盾,團結力量,朝着長遠願景共同努力。
過去香港的產業結構主要由金融、旅遊、貿易與物流、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等支柱行業支持。當中國經濟仍在改革開放發展初階,須靠香港這中介人引入資源支持發展,外界亦須借助這跳板進入香港市場,香港的獨特優勢製造了昔日經濟繁榮。惟過去5年,世界變、中國變,港人不可能再拒絕改變。
所謂世界變,主要是指中國經濟發展已到了一定的規模,改革開放取得成效,製造業升級改造見成績,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升,加上體制優勢下,中國在新能源、交通運輸、數碼化、智能化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發展,為西方國家帶來威脅。故由美國主導的製造業「去中國化」,正改變全球化發展模式。中美脫鈎,香港這個「中介人」的服務需求亦下降,而與中國的關係更被美國視為打擊中國的切入點。說到底,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急升,中港兩地經貿關係更緊密,也令香港市場面對前所未有的重大地緣政治風險。這方面,香港不由自主,只有跟着國家大隊應戰。
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周邊城市的競爭距離已大大收窄,隨着24小時過境交通便利,過去香港躺着做內地旅客生意已無憂,如今來港的內地旅客與消費減少,但港人北上消費卻增多,兩地關係的轉變亦為香港經濟帶來挑戰。
此外,香港內部問題多多,人口老化,移民潮流失中高產與人才;土地供需失衡不利民生與創科;股市備受中國資產估值低潮拖累,新股市場沉寂;樓市撤辣太遲,影響百業景氣。過去過度依賴金融與地產,如今兩瓣皆不可依賴,零售消費又備受周邊城市及交易模式網絡化的挑戰,陸續見到大大小小的實體商戶離場止蝕或被淘汰出局。政府如何善用資源,協助企業轉型、優化營商環境,開拓新的商業機會,是急不及待要做的事情。
近年香港的零售服務業服務水平參差,為遊客所詬病,服務差的形象不改,如何能當好旅遊、盛事之都?歸根究柢,民生搞不好、勞工搵朝唔得晚、貧富懸殊、家庭支援不足、社會不安,任港府大員想搞甚麼「繽紛」,出來的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勞,實不讓人意外。
經濟轉型是大工程,沒有上下一心的努力,難成大事。港人無非想安居樂業,港府要推動多元產業發展、解決住屋問題、改善營商環境,提升綜合競爭力,就得提供清晰的發展藍圖,並盡快體現實際效益,以確立方向,始有望打好這場信心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