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消費模式大改變 粵港競合須重塑

隨着網絡消費大行其道,加上經濟景氣差,市民對前景信心不足,壓抑消費意欲,內地消費模式正經歷重大轉變,由過去揮金如土,追求名牌奢侈品,至如今追求高質和性價比,消費銀碼減少,即所謂「旺丁不旺財」。反觀港人北上消費意欲旺盛,深圳等沿岸城市大做港人生意。這些現象說明兩地經濟狀況都在經歷巨大變化,兩地進一步融合的同時必然會帶來新挑戰,合作與競爭同時存在,後者亦會變得更激烈。香港得好好把握自身僅餘的長處,積極改革提升核心競爭力,免得逃不過被邊緣化的宿命!
內地方面,房地產危機尚未化解,房企債務危機由民營房企燒至國資背景的房企,迫使當局近日開腔促銀行協助關鍵房企進行融資,美其名是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實際上就是要金融體系分擔房債債務風險,反正若房企債務問題失控,銀行亦必然會成為輸家。
過去房地產是內地居民的主要投資資產,如今卻面對大幅跌價、流動性不足、大量爛尾樓的問題,財富效應消失,整體產業鏈牽連甚廣,短期內無法完全化解下,居民亦接受現實,減少花費,保留資金以應付開支。是故,內地的消費降級洪流,非獨是3年清零防疫所使然,更是債務危機大爆發下的一種社會現象,且不見得是短暫。
至於香港,除了內地豪客消失外,地緣政治風險令到國際資金、海外與本地人才與財富大量流出,加上港府穩樓市做得太遲,任由資產價格大調整,而強化金融競爭力方面效益亦未如理想,高息環境加上經濟前景不明之下,港人消費意欲不大,即使有能力消費,都傾向在外使錢,故見上至奢侈品店、下至超市、食肆民生商店,倒閉數目與日俱增,商場大洗牌,顯然沒有因為疫情結束而完結。
當兩地居民都勒緊褲頭過日子,加上疫情推動數碼化與智能化發展,一定的消費額已轉往網絡交易,內地客來港消費動機減,本地客亦減少逛實體店,致令昔日的黃金購物地點的景氣至今仍然未見大起色,整個傳統消費市道的壓力可謂前所未有。
事實上,礙於兩地消費服務價格仍有差距,在兩地交通日趨便利之下,港人增加北上消費也是無可厚非。如是者,香港的外來消費不如預期,本地消費又減少,經濟增長失速又豈非無因?如何設法提升在旅遊消閒娛樂的吸引力,固然是首務,但在兩地民生進一步融合之下,昔日香港的優勢褪色,不能再繼續自我感覺良好。如何理順兩地的競合關係,發揮最大的協同效益,是港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長期應付的重大問題。
內地市場正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多外商可直接拓展內地市場,香港的「踏腳石」角色已不再,而與外商一樣,港商在拓展內地市場,又未見得有好大的優勢,可見香港是進退失據。盡快變陣應對,掌握兩地尚餘的差異,強化獨特條件,仍然是香港應對的主戰略。不能總是冇客就要求內地放客,飯來張口,不思進取。自身不長進、扶不上壁,失敗又能怪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