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內銀補資本勢掀抽水潮

各大內銀補充資本巨大考驗在步步進逼。 各大內銀補充資本巨大考驗在步步進逼。
各大內銀補充資本巨大考驗在步步進逼。
中工農行擬發TLAC債 涉額達2600億
今年2月農曆新年前,儘管中國人民銀行突襲「放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準),以解內銀燃眉之急,但各大型內銀補充資本巨大考驗仍在步步進逼。隨着年初內地銀行資本管理新規正式生效外,國際組織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定下的時間表亦正步入倒數階段,更促使內銀終揭開規模可能高達兩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總損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TLAC)非資本債券序幕。
為有效解決銀行「大到不能倒」的問題,FSB規定新興市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於2025年的TLAC風險加權比率需達16%,2028年則需達18%。目前,工商銀行(01398)、農業銀行(01288)、中國銀行(03988)、建設銀行(00939)及交通銀行(03328)5大行均已入選G-SIB,除交行因2023年首次入選獲得3年緩衝期外,其餘4家大行均需在2025年初滿足TLAC要求。去年人民銀行亦曾點名預測,招商銀行(03968)將來有可能入選G-SIB名單。
業界估最快首季末成事
目前,內地各G-SIB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準備工作明顯蓄勢待發,今年1月底以來,3大國有銀行工行、農行及中行的董事會已雷厲風行決議發行新融資工具,合計尋求發行不多於2,600億元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
TLAC非資本債為創新債券品種,內地G-SIB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於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
業內研究人士預計,今年4大行將適量發行新債,上半年完成首宗發行機會率較高,最快甚或在首季末發行。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在研報指,截至2023年第三季底,工、中、農及建行的TLAC風險加權比例分別為14.8%、13.3%、12.6%及13.6%,在不考慮使用豁免規則情況下,大型內銀距離16%的達標要求均有一定潛在缺口。
不過,早於2021年10月,人行及財政部已推行中國版的TLAC管理辦法,表明由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管理的存款保險基金,可計入TLAC。當外部TLAC風險加權比率最低要求為16%時,存款保險基金可計入的規模上限為銀行風險加權資產(RWA)的2.5%。
補達標缺口需持續發行
基於RWA及淨資產成長的合理假設下,王一峰預估,如果存款保險基金可實現1,000億至5,000億元的豁免,4大內銀需淨發行的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總規模介乎5,000億至1.9萬億元,才得以彌補明年達標缺口。
無論最後豁免情況如何,若進一步考慮2028年初TLAC風險加權比率要求將提升至18%,2025至2028年也需持續發行TLAC非資本債。
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亦指,今年資本新規落地原來可望減輕銀行資本補充壓力,但考慮到銀行淨息差收窄問題,僅靠銀行內生成長及到期資本工具續發,很難完全滿足考核,故需外部力量如發債提供支持。
3大內銀發行TLAC債3大內銀發行TLAC債
3大內銀發行TLAC債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