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華消費新形態藏投資機遇

內地市民雖較以往減少購買貴價貨物,但對投資而言是危中有機。 內地市民雖較以往減少購買貴價貨物,但對投資而言是危中有機。
內地市民雖較以往減少購買貴價貨物,但對投資而言是危中有機。
筆者有幾個內地友人,閒時會和他們交流生活近況,一來是增進感情,二來可以乘機考察內地居民的消費、就業、生活新趨勢,相信對掌握經濟走勢有幫助。近期的閒談就帶來了兩點相當有趣的發現。
友人A任職於上海一個政府部門,出生於四川中產家庭的她喜歡購物,擅長研究怎麼花錢。作為家中的獨生女,她從大學期間就接觸輕奢品牌,上千元(人民幣‧下同)的國際品牌運動鞋、日本護膚品和意大利小手袋都是她每隔三五天會獎勵自己的禮物。
不過,最近她的購物習慣改變了。原本愛好找代購從國外買正貨的她,在同事的推薦下開始用拼多多,在平台上買一系列不到10元的日用品,包括梳子、刮痧板、髮飾等。
上個月,她在朋友的推薦下更在淘寶下單買了人生第一個盜版手袋,187元的Longchamp尼龍小手袋,更說這個盜版手袋「比同事的正版做工還好」,「她的走線像狗啃,我的很平整」,收到這個手袋後,亦屢次把它帶出門並推薦給朋友。此後,她放棄了一直在自己購物清單上的千元Salomon登山鞋,轉頭在淘寶下單買了200多元的仿版Salomon。她說仿版比之前在專櫃試穿過的正版更加柔軟舒適。
除了追求性價比以外,另一個吸引的話題是國貨。例如,同樣屬於上海年輕女白領的友人B表示,「我以前就想着我有餘錢就要買LV和CHANEL,但現在就沒那麼想買了」,「國貨質量做得很好,最近我開始喜歡Songmont這個國產品牌」。
高性價比購物體驗突圍
買「平價替代品」、「仿版」和「國貨」顯然不是這兩位女士的獨特癖好,根據內地媒體報道,在上海的年輕人圈子裏,買盜版已經不是甚麼需要藏着的事,甚至愈來愈多人開始炫耀自己花最少的錢買最值的商品。購物時更加注重商品的功能性而非品牌。買正版甚至變成沒有消費頭腦、不符合潮流的行為。
由此引伸出一個試圖概括這一趨勢的熱詞——消費降級。大部分人提到消費降級,或者都會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經濟增長率長期在1%以下,收入降低、資產貶值的日本國民醞釀出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消費趨勢,包括追求簡單、休閒、性價比,摒棄炫耀性消費,關注日本本土文化。新的消費模式推動了一系列消費品牌的流行。這些品牌不僅在本國流行,很多後來甚至走向亞洲和世界,例如打工仔摯愛的UNIQLO、零售折扣店DON DON DONKI、高性價比百貨大創(Daiso)等。
這些品牌把握了日本國民消費心理的變化,但要長期贏得消費者的心,單靠低價肯定不夠。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雖然UNIQLO衣服價格便宜,但質量不差,久經耐用,與同等價位的無品牌衣服對比,顯然更吸引。當消費者走進24小時營業的DONKI,見到琳瑯滿目的零食和百貨用品,店舖選址便利,購物環境輕鬆愉快,沒有買廉價打折商品的感覺。
這些心情舒暢的購物體驗,背後是對一家公司供應鏈、質量把控、成本控制、產品設計和差異化、庫存管理、定價策略、推陳出新速度、管理能力、營銷手段等綜合質素的考驗。
村鎮民眾買高端貨變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都是單價相對較低的商品廣泛流行,內地和日本的消費降級也有不同之處。內地消費文化的變動隱含了部分人口消費升級。小紅書這類分享式社交媒體興起後,掌握了更多購物資訊的消費者不必再為訊息不對等、渠道不暢通付費。內地的輕工業產品,例如服裝、飾品、玩具、工具、小家電等,具備非常強的產業基礎。
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這些產品形成了強大的供應鏈和完整的產業集群,只要渠道暢通,它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去到消費者手上。原本,數以億計的村鎮居民只能在當地商場購買經多層分銷商轉手之後價格並不便宜的商品,現在可以透過直播或者互聯網平台買到更平、更好的廠家直銷商品,這種消費方式的變動對於消費品牌的傳訊渠道和營銷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對於目前被炒得火熱的消費降級概念,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是件壞事。雖然一個社會零售消費模式的改變對一些品牌來說是災難,但對另一些品牌卻是機會。
選股參考日本成功個案
在選股的時候,投資者可以用日本的成功案例做參考,同時結合內地的國情和社會經濟結構,每一個品牌或平台都有自己的特別優勢和風險,投資者需要悉心分析每個個案再作投資決定。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