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民企信心低 難掩飾
修訂固產投計算方法 專家撐減水分屬好事
中資股跌至「蔗渣價」而資金仍未心動,一大原因是懷疑內地經濟數據失真,如把過去兩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原始數據直接比較,跌幅接近兩成,官方卻說跌1%,尤其惹疑的是去年基數修訂力度特別大。經濟學家指,不能因為內地去年一度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就一口咬定官方「搬龍門」,他們確實有做工夫改善數據質素,問題仍是企業信心。
坊間有意見認為,直接揪出官方發表數據當天的原始數據來對比有助「還原現實」,指責當局修改基數卻不公布有上下其手之嫌。按此,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去年內地民間固產投為25.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僅跌0.4%,但與前年原始數字為31.01萬億元相比,「實際上」暴瀉18.24%,為國家貢獻「逾六成經濟產值、七成以上技術創新、八成以上城鎮就業」的民企,豈非水深火熱?
予人「欲蓋彌彰」之感的是,國統局直截了當說2022年和2023年的固產投「存在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計算增速,主要原因是加強在庫項目管理、加強統計執法,以及加強數據質量——剔除跨地區、跨行業重複統計數據。
回顧2017至2023年,固產投的公報方式比較一致,期間亦有官方公布按年增速不符原始數據直接對比的情況,常見理由是「統計執法檢查」。不過,2023年解釋比2018至2021年詳細得多,直接計算與官方公布的數據差距也極為誇張。
剔走爛尾盤 刪重複計算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比起國內生產總值(GDP),他更重視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不但因為數字反映GDP當中的「投資」(資本形成),而且反映社會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睇啲錢去咗邊」。
就算是數據發表當日的解讀公報,國統局亦無特別解畫基數作何修改。楊宇霆推斷,「加強在庫投資項目管理」應該是把一些爛尾樓盤剔出往年數據,「剔除重複計算」亦糾正了一個積弊,「一間總部喺北京嘅公司上報自己投資咗100億,而雲南嘅子公司就上報20億,實際上都係100億。」
他續指,以前固產投一直有虛高問題,如地皮被投後立即被全數計入,而非按項目進度分幾年入數,「類似修改一直都有,所以我覺得當局今次(修訂固產投)都係『想做好事』……佢係一度唔公開青年失業率,而家出番都一成幾啦,算係承認咗就業唔好。」
楊宇霆進而表示,據他所知,編纂全國GDP的人手可能僅得幾十人,「少過美國好多,難免有啲估計……常言地方政府為刷政績給GDP注水,但仍然有一定的可信性,這關乎要上交多少財政收入,有誘因去報實數,廣東、浙江、上海呢啲經濟強省(市)怕咩畀你知放緩。」
固產投增速今年望加快
他不排除今年整體固產投增長會由去年僅3%加速至5%,因為中央增發國債會推動基建工程,而且固產投佔比最大的行業乃製造業,本身有產業升級推動,如果出口有改善,製造業投資有望提速。
實際上,固產投與M1(狹義貨幣)之變動息息相關。上月M1按年增速突然由1.3%跳升至5.9%,市場相信與增發國債和化債資金到位有時間上的關聯,社會預期是否改善尚待觀察。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表示,M1增速去年持續放緩,反映企業資金流動性仍緊。
凱投籲續出舊基準數據
不管如何,官方公布的數字仍反映民企在整體投資的比重已顯著下降。楊宇霆坦言,民企投資顯著比國企弱得多,他與市場需要更多基於新基數的數據,判斷政策能否修復企業信心,內地當前物價下行一大來源是產能過剩。
就中國經濟數據質量,凱投宏觀中國首席經濟師普里查德表示「傾向採信」,但以青年失業率為例,認為如果修改了基數,統計部門應該要繼續公布按照舊基準計算的數據。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