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港經濟同病憐 最怕通縮叩門來

中國整體經濟增長放緩,資本市場不振。過去內地經濟好景,香港可以「子憑母貴」;可如今內地經濟不景氣,母子連體,香港當然不能置身事外,更甚是同時備受衝擊。依賴外部對中國資產需求的香港新股市場一潭死水,就是最好的寫照。如今內地物價已連月錄得負增長,香港最新的通脹亦見回落,最怕是這個趨勢在年內持續,則通貨收縮敲門而至,絕非危言聳聽,可對比廿多年前的通縮周期,今次的危機只怕更難治理、影響更廣更深!
中國股市基本上已低沉一段頗長日子,弱勢既成,即使近期內地打出組合拳刺激經濟,並全方位限制股市拋售沽壓,但對於刺激資金需求面仍未見太大突破,靠「國家隊」撐場,關鍵之一乃民營經濟尚未能重現昔日活力。事實上,內房危機需時化解,固定資產投資必受影響,居民消費與投資態度審慎,從今個春季民眾出遊「慳荷包」,只觀賞、少購買的消費降級情況得到印證。如何擴大政策力度,針對性刺激需求,擺脫通縮壓力,是內地當局急須正視的棘手問題。
至於香港,股市走勢一浪低於一浪的格局未變,更甚是港府似乎毫不在意樓市下跌,至今仍不肯全面撤銷過時的樓市辣招,低價批地推冧地價。高息環境本就加重了地產投資的成本,偏偏港府忠言逆耳放任樓市下跌,削弱企業與市民應對經濟逆風的能力,負面財富效應也加重整體市場需求收縮的壓力。
景氣差,市民消費意欲和能力大減,本地消費不振,有錢都北上花費;黃金地段商舖市道冷清,品牌名店生存不了,反而惠及民生的兩餸飯店開到成行成市。若年內資產價格持續下滑,需求進一步收縮,物價易跌難升,甚至有機會跟隨內地陷通縮危機。
香港對上一個通縮周期,在1998年末季至2004年年中,背景是亞洲金融風暴及疫情衝擊,為時逾5年之久,期間經濟增長失速,股、樓等資產價格大跌,物價更低都無法刺激需求,負資產令人惶恐不安,相信不少港人仍印象深刻,也不希望這些苦日子再次重臨。
作為國際都會,香港須有高質素的財金專業人才為產業謀發展、為經濟把脈。但依這些年的經濟表現來看,港府在處理經濟問題方面力有不逮,未盡人意。一旦股、樓二市皆大冧,經濟增長更無以為繼。可有別於廿年前,如今香港與內地城市競爭差距已大大拉近,與地區城市的競爭又因為中美博弈而被削弱優勢,加上港府財政狀況大不如前,千億赤字似在常態化,只怕眼前的經濟危機更複雜難解。
今年初中國資本市場出亂子,證券監管部門舵手即換人。反觀香港股、樓在危,港府官員是否須問責?畢竟香港市場獨特優勢在於「高效」,若財金政策長期不到位,將影響香港經濟的長遠競爭力。有關當局落實支持香港發展,就得謹而慎之檢視和監督港府的經濟工作成效,香港已沒有太多本錢再蹉跎下去,保整體市場穩定,提振信心,團結力量,始有條件當好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重任。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