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減息非靈丹藥 刺激需求須有道

內地昨日又有救市大動作,就是宣布將5年期以上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0.25厘,幅度超出市場預期,也是5年期以上LPR歷史上下調幅度最大的一次,以彰顯當局救市、緩減房地產市場壓力的決心。不過,如今內地經濟面對的更大問題,不在息率高低,而在於市場信心低迷,貸款需求疲弱,得在支持各主要產業與民營經濟發展、刺激居民收入、提升整體經濟增長前景能見度等方面作出強而有力的措施,才能發揮到降息的效果。
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美國聯儲局仍維持高息政策,年內到底是否會如期啟動減息周期,尚不明朗。相反,中國在經濟受壓、市場信心瀕臨危機的情況下,大幅度下調利率,尤其是今次大幅下調的5年期以上LPR,理論上可進一步降低居民的房貸利率支出,有助釋放置業需求,協助樓市盡快重納正常運轉,激發企業融資需求。
實際上,市場早在1月已憧憬人行減息,可上月當局卻按兵不動,頗令市場失望,並在資本市場掀起了新一輪沽壓。先是被視作定價基礎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本月繼續按兵不動,以穩定人民幣匯率,繼而是昨日宣布下調LPR以穩經濟,遲來總好過不來。但能否起到提振景氣的關鍵,在於是否有需求回升的配合。要省了供樓利息支出的居民願意消費、受惠利息成本下降的企業願意作出新投資,始能帶動貸款需求,那減息才能轉化成提振經濟景氣的力量,並保障銀行的利息收入基礎。
一年過了一個半月了,中港兩地的新股市場依然未見大起色,這可以視為中國資產與企業融資需求的景氣指標。惟如今當局金融部門仍不斷強調監管、監管、再監管。
本來在金融風險把好關是必要的,但如今市場在擔心的不是估值高昂所帶來的風險,更多在關注產業政策不明朗和監管過嚴的枷鎖抑壓投資意欲。如何更好地平衡監管與市場發展,提供更好的產業政策與經濟前景能見度,讓企業有更大發展空間,讓一眾投資者有更強的信心加大投資中國的未來,才是重點。這方面還須當局加倍努力來正視問題,再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始能事半功倍。
不能否認,這幾年中國企業家都在捱苦,先要苦對清零防疫,再要捱監管大棒,到底政策如何保障企業家,支持民營經濟長足發展,顯然還須更明確的政策和行動來說明和支持。
民企既僱用了大量勞動力,也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家安全的考量,戰略產業須更大的國家主導與參與,可以理解,但要支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居民收入持續上升,鼓勵科研創新,生育與消費等問題都得靠民眾力量,而非口號,這亦是中國經濟維持競爭力的重點。當局既表明支持民營經濟的立場,就得盡快付諸實行,推出有利措施撬動民營經濟。14億人口一齊起動共創明天,是一鼓不可思議的力量,可這個拐點卻要一等再等。各方皆期待首季經濟景氣能開好頭,好讓中國資產能掃走霉氣,重新成為國際市場的關注點。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