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專家樓評:負資產短期恐易升難跌

隨着樓價下滑,選用高成數按揭業主較易跌入負資產。(資料圖片) 隨着樓價下滑,選用高成數按揭業主較易跌入負資產。(資料圖片)
隨着樓價下滑,選用高成數按揭業主較易跌入負資產。(資料圖片)
日前金管局公布最新負資產數字,去年第四季負資產個案錄得25,163宗,涉及金額1,312.97億元,對比第三季錄得11,123宗及592.63億元,宗數及金額按季分別大增1.26倍(14,040宗)及1.22倍(720.34億元),創自2004年第三季後的季度新高。
樓價下滑致「資不抵債」
負資產問題的出現,主要因為樓價下滑,令供樓人士「資不抵債」,即物業的市值低於未償還的按揭貸款。去年下半年受息口上升、交投下跌以及發展商減價推售新盤等多個因素影響,本港樓價跌勢加劇。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17.1點,連跌8個月,與2021年第三季的歷史高位397.9點相比更急挫逾兩成。
樓價下跌,如選用較高成數按揭的業主便會較易跌入負資產。自2019年按揭保險成數的樓價上限放寬後,選用按揭保險的買家曾於2021年攀升至歷史新高,而統計資料顯示採用八成或以上按揭的買家比重亦有顯著增加。現時樓價由高位回落逾兩成,該批於2019至2022年樓價高企並採用較高成數按揭入市的業主便較大機會跌入負資產。
現時經濟復甦不似如期,加上外圍經濟環境不穩,銀行估價趨向審慎,一手貨尾積壓,發展商傾向以低價策略推售新盤,即使交投量或於上半年回穩,但樓價未必即時回升,上半年樓市或呈「價跌量升」的狀態。如樓價及交投未如市場預期回升,料負資產個案仍有上升壓力,或超越3萬宗以上水平。
業主供款能力仍穩健
另外,負資產數字攀升不代表業主無力供款,自2010年壓力測試措施推出後,本港業主還款一直處於穩健水平。金管局去年12月住宅按揭統計調查資料顯示,超過3個月及6個月未償還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分別報0.08%及0.05%,多年來處於超低水平,顯示絕大部分業主的供款能力仍穩健,銀行借貸風險可控。如樓市交投回暖及利率下調等因素下,政府或可借助「減辣」措施加快回復自由市場靈活性。
最後,只要借貸人每月準時還款,一般情況下銀行不會向負資產人士Call Loan。建議有意置業人士要衡量自身經濟及供款能力,避免借太盡,謹記按時供款以及預留至少半年的後備資金。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 曹德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