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裁鍥而不捨 華復甦荊棘滿途
去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會面,惟至今兩國關係並未見有明顯改善。身處美國總統大選年,美國政客急不及待打「中國牌」以爭取選票,拜登政府自然也不例外。最新傳來有政界倡議出招打壓中國生物科技重點企業,更有美國科技企業被揭發聯手促華府封殺中國同業,這些違反自由貿易原則的舉措,已去到肆無忌憚的地步,既無益於全球經濟發展與創新,是要做到「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中國亦只有堅定應戰,加快重塑區域化經貿發展版圖,以應對中美脫鈎所帶來的一系列嚴峻考驗。
自2018年美國對華開打貿易戰,5年時間過去,中國已不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至今為止,貿易戰沒有完結,美國更透過一連串的法案,如《晶片法案》、《降低通脹法案》等,針對性打擊中國的戰略企業,並推動全球與中國脫鈎,打擊中國投資,務求要在戰略領域將中國壓下去。
基本上,去年中國經濟境況,一定程度反映美國的戰略取得成效,外資在避免地緣政治風險之下,只有減少中國投資,將生產線遷移到印度或越南等地。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熱情退卻,資金持續流出A股,更低的估值亦無法吸引內、外資金抄底,只有靠「國家隊」來維穩。問題是,債務危機大大削弱了中國的內部需求,也降低了金融系統的風險承受能力,致如今內地經濟增長降速,得更積極推出財政及貨幣政策來穩定市場信心,惜資本市場的長期積弱趨勢已成,維穩得愈來愈費勁!
中國經濟出問題,對全球而言顯然不是好事,皆因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亦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不過,為了打擊這個戰略敵人,美國制華已在所不惜。繼於晶片及流動通訊等領域打擊中芯和華為後,最新傳來美國政界擬議一項法律,以限制一些中資重點生物科技企業提供聯邦合同、贈予和貸款,消息頓時震散相關中資股板塊,雖然最終是否落實尚屬未知數,但也足以顯示,美國在高端技術的競爭領域,不再容許任何讓中國突圍的機會。中美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國際新常態,而資本流向正在適應這個重大變化。
貿易、科技方面的發展如是,有心理準備,美國在金融方面必然全力掣肘中國崛起。俄烏戰爭開打後,全球去美元化之聲不絕,雖然如今美國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未受動搖,但影響力有所褪色也是事實。問題是,少了全球最大金融霸主的美國資金參與,中國金融市場要起航,人民幣資產要在國際上更上一層樓,就如逆水行舟,只有在經營其他雙邊貿易關係作更大努力,繼續深耕非美貨幣支付結算。
趁着已變為產油國的美國與中東關係生變,增強與中東國家的經貿與金融聯繫,是中國強化區域經貿以應對反全球化的重點戰略之一,只是至今進度未盡人意,如今處境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恐怕短期內多方捱打的狀態暫難扭轉,最終必然會加大內部下行壓力。如今只有加大維穩力量,全力化解內部債務危機,避免陷入通縮,先安內,始有能力攘外!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