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特估故事動聽 成敗看企業效益

中港股市連日反彈,內地亦積極推出措施提振市場信心,而2022年11月中證監發表的「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簡稱「中特估」)行情再被翻炒,大致就是設法改變目前中國資產超低估值的狀況,重點之一就是提升中央企業資產估值。更有投行預計,國企將迎來新一輪「黃金時代」!其實,資產估值高與低,取決的不是政策者的指導,而是企業的實際效益和發展前景。要讓中國資產估值不再被低估,沒有捷徑,只有踏實提升企業效益與競爭力、改善前景來實現,沒有這些實際變化,所謂「中特估」行情,故事動聽,要真正扭轉估值弱勢,絕非坦途。
說金融,資金流向永遠是重點。近幾年中美博弈,美國致力於推動與中國脫鈎,美企將生產設施撤離中國,搬往越南及印度等其他亞洲地區,而其他海外企業為了減輕地緣政治風險,亦奉行分散市場風險的策略,將本來集中在內地的生產線,部分遷至其他地方。中國面對大量生產線移出,伴隨的是人才與資金的流失。去年經濟增長未如預期,今年適逢是美國大選年,政客必然大打中國牌,對中國的打壓只會有增無減,國際資金流奉行「Anywhere but China」(意指可到任何地方投資,除了中國),都是中國資產陷入「蔗渣價」的背景原因,相關的負面影響持續發酵,並非憑中國單方面的意志可以扭轉過來。
客觀而言,美國的經濟仍有其隱患,如美國政府的天量負債,以及綜合競爭力轉弱等等的問題。不過,美國資本市場繼續成為全球的「吸金」重地,皆因美國企業的產品與服務行銷全球,盈利保持高增長,能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前景預估,為估值帶來實際支持。反觀中國,企業規模不論大小、國企或民企,大量均處於高負債狀態,業務增長偏低,在全球利率高企的環境之下,單靠高股息率,實不足以吸引資金留戀,更何況內地經濟前景不明朗,中資股持倉收息分分鐘不夠蝕價,嚇怕股民。
當局提出「中特估」概念,意指要在因應中國的產業發展特徵、體制機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因素,逐步完善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定價邏輯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聽罷是一個系統化的邏輯。其實,過去中國資產估值亦曾有過輝煌時期,外資湧入追捧國企、紅籌股,估值愈貴愈買。時至今日,中國的體制特色未變、產業發展更好,何解如今估值愈平愈無人吼?這實值得政策者深思。
中國資本市場要吸引資金,一要搞好法規與市場基建,保障投資者,二要有高質素而具前景的企業可供投資。環顧如今,權重的內房板塊不振、內銀又要為拯救內房而被拖累估值、科技產業板塊又備受產業的嚴監管所制,內部需求不足就連消費等板塊也缺乏上升動力,即使中國車企產品已行銷海外,估值亦備受壓力,要扭轉整體中國股票的頹勢,難單靠喊口號、玩財技實現,得更積極使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及時管理好市場預期,為投資者提供實實在在的「錢景」,才最重要。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