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566企去年清盤 14載最多

有經濟師指,破產呈請急升反映香港通關之後經濟仍舊不理想。 有經濟師指,破產呈請急升反映香港通關之後經濟仍舊不理想。
有經濟師指,破產呈請急升反映香港通關之後經濟仍舊不理想。
港人破產7860宗3年高 中小公司老闆難捱
疫情過後港人蜂擁外遊消費,港股港樓表現又委靡不振,景氣長年疲弱,連累不少個人及企業資金周轉不靈,更甚是淪落至破產、清盤收場!破產管理署昨日公布,去年全年個人破產呈請宗數創2020年之後新高,達7,860宗,按年飆13.58%;強制公司清盤呈請宗數更是2009年之後最高,錄566宗,按年升17.67%。有經濟師指,上述數字反映香港通關之後經濟仍舊不理想,又估計相關破產申請者以中小企東主等中產人士居多。
數據顯示,去年底個人破產、企業強制清盤呈請均急升,反映他們「捱不過年關」。單計去年12月,有675人申請破產,按年增179宗或36.08%。企業方面,上月強制清盤呈請有41宗,按年多9宗或28.12%。另上月發出接管或破產令的宗數為617宗,按年及按月分別上升39.9%及13%。
疫後請人難成本上漲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經濟學家吳卓殷認為,不少企業儘管捱得過疫情壓力,但復常期間卻面對請人難、租金貴等成本上漲困局,導致他們在收入、成本乃至還款方面挑戰重重,對中小企經營影響尤甚,亦正因企業看不清楚前景如何,所以乾脆清盤離場。
另他提及,通關之後本港未出現大規模的消費力,外地旅客在港購物力亦不及疫前,而中小企則與一眾連鎖大商戶不同,因未必坐擁龐大現金流,所以較容易跌入流動性危機,是導致破產宗數上升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估計,去年的破產數字有部分仍反映2022年疫下經濟停擺的情況,數據出現滯後。至於個人及企業破產宗數上升,或多或少反映其財務出現問題,與股樓等資產市場表現下跌有關。
大企業營商氣氛轉差
與此同時,政府統計處周五公布的首季業務展望統計調查結果,顯示今季大企業營商氣氛較上季差。
數據提及,與去年第四季同一調查結果相比,預期今年第一季業務狀況較上一季為佳的受訪者比例為13%,較去年第四季的相應比例(17%)低。同時,預期業務狀況較上一季為差的受訪者比例,由去年第四季的9%上升至今年第一季的12%。
至於以行業劃分,建造業預期其建造工程完成量下降的受訪者,較預期上升者為多。資訊及通訊業人員則預期未來行業就業人數將會下降。港府發言人表示,大型企業的營商氣氛較3個月前有所回軟,展望未來,與消費和旅遊相關的活動進一步恢復,應會為營商前景帶來支持,不過外圍環境困難及金融狀況偏緊將繼續影響氣氛。
本港個人及企業破產呈請宗數本港個人及企業破產呈請宗數
本港個人及企業破產呈請宗數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