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經濟失速苦自知 中港股市同病憐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5.2%,雖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低位回升,但也是撇除3年疫情後30年來最低增速,主因中美脫鈎,大量製造業生產線與資本撤出中國,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壓力,加上內房及地方債務危機持續發酵,民營經濟遲遲未恢復元氣,從股市表現跌跌不休已預示,今年日子繼續難過,各界都要咬緊牙關,苦候扭轉逆境的拐點來臨。
按照官方解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26萬億元人民幣,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來看,中國去年貢獻已超過美洲、歐洲及日本的總和,且不斷見到創新的成果,如國產C919大飛機、大型郵輪、高端智能手機,並出口逾萬億元人民幣的「新三樣」(即電動車、鋰電池及光伏電池),還供應着全球約四分之一的糧食、三分之一的汽車、逾半鋼鐵及近六成家用電器,可見中國經濟對全球景氣舉足輕重,確是不折不扣的事實,這也正是美國既認定中國是敵人,卻仍強調兩國競合關係,沒有一下子翻枱,但同時卻全力推動與中國脫鈎的原因。
回顧去年中國經濟表現,首季受疫後復常刺激,之後在內憂外患下持續放緩,景氣好與壞,比官方數字更準繩的莫過於居民生活與信心。消費降級、樓市疲弱、青年失業率高企、物價低企,都說明居民對經濟景氣的實際感受,未能與官方公布的5.2%增長有所共鳴。
事實上,觀乎A股及主要為中國資產的港股表現,今年開局以來,表現可謂滑鐵盧,與美國、日本及印度等興旺的市場形成強烈對比,內地與海外資金摒棄中國資產,基本上是路人皆見。之所以如此,全因資金看不透「中國特色」的金融市場是甚麼一回事,長期單一向下的表現實在令人吃不消。資本市場無法有效起到企業融資功能,非但未能幫助實體經濟,負面的財富效應不利消費及投資,更成為經濟復甦的一大障礙。
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高度關連,若非這兩、三年移民潮失去大量勞動力,只怕眼前的不振景氣下失業率不可能不飆升。問題是如今中港兩地經濟基礎仍在,卻是負能量多於正能量,缺乏令人振奮的因素,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兩地當局都無法管理好市場預期,以有效釋放市場潛力,更佳地體現中國資產價值。
內地政策得盡快對症下藥,積極化解債務問題,也須在支持民營經濟方面做出更多成績,這不是靠更多官僚文件指導或在監管上疊床架屋來實現,反而是要在糾正過去的無序發展後,適時合理放開對民營經濟的監管枷鎖,兌現保障民企私企資產,增強民企信心。
中國這麼巨大的經濟體,治理從來不容易,以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法來治理,也理所當然,但作為對外開放的市場,當局施政出來的效果,還得經過內、外參與者的市場力量認同,而非官方說樂觀就會變得樂觀。顯然當局還得花更大努力,作更多實際行動,並以效益為目標。活躍資本市場已成為其中一項評估改革開放績效的重要指標,不容有失。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