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低通脹鋪路降息 華資產價迎拐點

內地上月消費物價指數(CPI)錄負增長0.3%,雖然略勝預期,但乃連續3個月處通貨收縮狀態,顯著消費信心每況愈下,商品需求下降。物價持續向下,讓人關注中國是否已陷入長期通縮的開端,伴隨的將是經濟衰退甚至蕭條。
不過,以目前內地經濟大局來看,低通脹並非全然不利,亦可以預期,當局有更大的操作空間來推出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提振經濟,不排除新春前後會見到政策出台,有力扭轉市場的悲觀預期。
其實,若單計上月,內地通脹按月溫和上升0.1%,城市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及服務價格均錄溫和升幅,形勢上不見得是持續惡化。至於上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反映製造業需求不足,但同一時間,也意味企業的生產成本下降,對於具競爭力的生產商而言,不全然是壞事。
當然,物價持續低迷,始終讓人不安,尤其是如今內地房地產債務問題處於化解過程的「深水區」,經濟復甦諸多掣肘,得提防消費者與企業因預期價格再跌而推遲購買或投資,令經濟進一步承壓,需求疲弱之下,價格螺旋式下跌,形成惡性循環,後果可以好嚴重。
不過,有別於美國通脹反彈,貨幣政策不可能一下子轉寬鬆,中國的低通脹環境,有利中國人民銀行透過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RRR),甚至下調利率等手段,來減輕銀行的資金壓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活動,並緩減負債者的利息壓力,相信春節前後,當局將迎來推出相關刺激措施的適當時點。
再看昨日內地公布的外貿數據,去年全年出口3.38萬億美元,單是汽車業的出口金額已達1,016億美元,按年增長69%,相信未來數年會繼續以高雙位數字增長,也反映內地的製造業升級改造紅利顯現。
中國製造業由過去集中在中低端勞工密集型的製造,過渡成銀碼較大的汽車、新能源、精密機械等高技術製造,而體制優勢也讓中國在智能化、數碼化方面的發展享有優勢,經濟競爭力並不遜於西方經濟體,這正是無論美國如何唱衰中國投資,包括歐美以及亞洲區的外資仍不願放棄中國市場發展機會的原因。
事實上,在評估內地通脹水平時,也得考慮經濟轉型所帶來的變化,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也不能跟西方經濟體直接比較。以內地的物流運輸網絡為例,基本上競爭力處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之冠,這也大大提升經濟活動效率,降低生產及生活成本,無論企業和居民都可得益,也是物價維持相對低水平的原因之一。
試想想,若然面對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發酵的這期間,通脹高企,既限制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削弱企業與居民應對景氣下滑的能力;反觀刻下物價低企,景氣再差,居民與企業仍可食老本支撐,消費市道受影響難免,惟冀能藉此換取時間妥善化解債務問題,避免經濟硬着陸。且耐心等候政策出台,迎接中國資產估值拐點的來臨。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