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股跌市成常態 流動性問題待解

2023年將結束,港股昨在收爐日險守萬七點大關,惟全年仍跑輸全球主要股市,與中國股市的弱勢同病相憐。一年復一年,連續4年跌市令港股的頹敗形象深入股民心中,最攞命的是港股流動性不斷惡化,至今未見明顯改善,若持續下去,只怕跌市會成為常態,神仙難救!港府今年成立促進股市流動性專責小組,雖已提建議,惟這不足以解決問題,得加緊持續檢討並提出更多改善的方案,以目標為本,誓必要見成效,畢竟香港金融業已沒太多老本可供虛耗!
港股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體現於大市成交、新股市場表現,以及現成股份即二手市場的退市個案增加。事實上,過去10年港股多了大量中資巨企來上市,也多了不少衍生產品,但現時成交額卻不復舊時,一片水盡鵝飛之景,資金頓覺行人止步,惡性循環令流動性問題持續惡化。
今年新股市場遠遜預期,皆因港股流動性不足,企業資產拿不到好的定價上市,也擔心招股反應淡靜,故港股誠然並非企業首選的上市地。港府說要吸引中東及東盟等企業來港上市,但若不改善流動性問題,只怕向企業招手繼續停留在叫口號的狀態,結果無濟於事。
至於現成股份退市個案增多,離不開股市流動性不足,致令上市公司資產無法體現應有價值,上市公司也難以在股市融資以應付業務發展,部分持充裕現金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索性趁低價將上市公司私有化,再重組業務,候機再包裝上市。這情況小股東誠然是受害者。奈何金融市場是錢多的話事,眼見手持股份被低價收購甚至退市,小股東只有欲哭無淚。
港府今年8月成立小組研增股市流動性,但建議減印花稅的幅度被指做得不夠徹底,暫時亦未見有進一步行動。港股交易額相對於整體市值的比例仍遠低於美股,要正視這問題就得改變依賴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設法提高做市商、高頻交易員及量化基金等的參與度,且須着力提高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佔股市交易額的比例。當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定價與結算效率,透過應用科技改善交易系統,以優化市場基礎設施,並完善法規,皆不可少,全方位的戰略推進,始能確保做出成績來。
要知道,必要在提振流動性問題上首先做出一點實效,讓港股拾回籌融資能力,那推出措施方便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讓在港上市外企納入南向通、容許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和特專科技公司上市等舉措,對推動市場流動性才能事半功倍。
明年美國聯儲局若改變貨幣政策,啟動減息周期,對港股而言是利好因素,一來美元轉弱,非美資產價格上升,人民幣資產亦可受惠,有助提振中企股氣氛。港府得把握利好環境,積極大膽多嘗試,包括在交易電子化的大趨勢下,研究將買賣手數改為一股,以降低入市門檻,促進交易量,提升競爭力。只顧諉過於大環境,做事拖拖拉拉,踢一腳行半步的懶散作風不改,只會令香港金融業流血不止,後果難以想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