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致富智庫:子女理財從小學起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但今時今日可能已經過時。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但今時今日可能已經過時。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但今時今日可能已經過時。
3歲簡單教育 7歲觀念定型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但今時今日可能已經過時。在「老豆養仔,仔養仔」的年代,子女不用「啃老」,毋須父母津貼,也可以靠自己成家立室過活,已經飲得杯落。然而,能夠教出這樣的子女並非必然,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已經要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而且自小就要落實執行,長大後才可輕鬆擺脫貧困,繼而踏上富足之路,回饋雙親。
那麼,小孩子應該幾多歲就要學理財呢?經常有父母有這樣的問題,他們都認同學習理財的重要,但覺得太早跟孩子「講錢」,會否令他們變得市儈,利字當頭,而失去應有的童真。況且,小小年紀學理財,是否真的明白箇中真締?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及早向孩子灌輸理財概念,是希望他們自小便有相關的認知,打好基礎。至於最終教出甚麼成果,就視乎家長的功力,以及他們向孩子傳授「正統心法」,還是「旁門左道」了。
根據香港投資者委員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於2019年更新的《香港理財能力架構》,小孩子在3至5歲已可開始進行簡單理財教育,包括培養儲蓄習慣、學習經別人同意才拿取別人的物品,以及好好看顧自己的物品等。換言之,小孩子3歲開始已可學習理財。而這個年紀的孩子,已開始對數字、多少、擁有權、分享交換等概念有一定認識,循循善誘下,已經可以有基本的理財觀念。
無打好基礎 糾正較難
另外,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大部分的理財觀念與習慣,會在年僅7歲時就定型。如果沒有在年輕時就打好基礎,未來要糾正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正所謂「3歲定80」,一旦開壞了頭,要等到長大後才撥亂反正,肯定事倍功半。
事實上,家長們一直有意無意教導孩子理財概念,只是沒有將其系統化。舉個簡單例子,家長總會自小就教導孩子不可以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就是讓孩子明白「擁有權」的概念,「不是所有東西、玩具、食物都是你的」,你想擁有想要的東西,就要利用一些方法,例如儲錢買、用自己現有的資源與其他人交換。
要分清楚想要定需要
有了「擁有權」的概念後,進一步就可以讓孩子分清楚「想要」及「需要」。很多時孩子有個「人有我有」的觀念,見到其他孩子有一樣東西,他又會想擁有,但沒有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孩子有這個想法,很大程度與他們對「成本」的概念模糊。如果他們未懂得所有東西都要用錢(成本)買回來的,他們就會以為得到所有東西都是理所當然,自然希望「全包」、「要咗先算」,連不需要的都想擁有,若盲目去滿足他們,一來會造成大量浪費,孩子亦不可能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另外,當孩子有心愛的糖果及零食時,家長會提醒他們:「不要一次過吃光,儲起一些,將來還有得吃」,就是教孩子「積穀防饑」了。若孩子擁有以上的家教,已經是踏進理財的門檻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