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國際資本大洗牌 港搶人吸金輸蝕

時隔接近9年,香港的投資移民計劃終於重啟。其實,自從中美博弈,國際資本大洗牌,加上新經濟興起,以及疫情後各地政府投放各類資源重啟經濟,全球主要城市這幾年都努力爭奪人才與資金,香港在這方面誠然是慢了十拍!但遲來總好過不來,重啟投資移民計劃期望能吸納到有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人才與錢財,但單靠這新機制不足以成事,更重要是香港得設法改善生活質素、加強法治和社會穩定,並搞好經濟,提升綜合競爭力,否則難助抵銷地緣政治風險因素的掣肘,改變不了競爭條件輸蝕的現實。
港府昨日公布名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投資移民計劃,入場門檻3,000萬元,包括金融及上限1,000萬元的非住宅地產項目,其中至少300萬元須投資於支持創新及科技行業和其他重點行業。按港府推算,每年約有4,000人申請,預計能為香港帶來1,200億元新資金。
相比起近年英國單靠逾16萬香港人前往,就為當地樓市吸納逾千億元資金,香港的新移民計劃,相信目標投資者較多是來自大中華及東南亞的合資格人士,純粹由投資角度來作條件,一則競爭大,二則客源分散,能否達到港府的推算目標,未知數誠然甚多,尤其是觀乎過去一年港府積極出外推廣家族辦公室,惟至今反應未見踴躍,可見在如今國際競爭激烈之下,要突圍而出不易,提升競爭力,吸納的增值概念,不能光靠四出「唱好」就能成功。
諸如澳洲、英國、加拿大及新加坡,近年都吸引了大量移民,憑的不是單一條件,而是在生活、教育、經濟、社會保障與地緣政治相對穩定等綜合條件來競爭。要知道,3,000萬元的投資移民門檻,說不上低。觀乎香港,如今已成中美博弈的磨心,美國或進一步取消過去給予香港的特別國際待遇,在國防上將中港同視為「海外敵對勢力」,還開始品評與美元掛鈎的港元。香港要在這個地緣政治風險因素的「緊箍咒」下,強化投資者對港元資產的信心,吸納人才與錢財,顯然並不容易。
嘗試靠加大經濟發展機會及增值條件來拉近競爭距離,問題是一日中國資產改變不了「貼地」的估值,香港單靠僅僅七百萬人口的市場、逾千億元的政府財政赤字、股跌樓跌的資本與資產市場、衣食住行樣樣緊張樣樣貴的狀況,新經濟發展條件落後,如何能突圍,滿是疑問,只怕絕對不是一條平坦大道。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金融中心,面對國際資本競爭日趨激烈,本來早就應適時優化競爭條件,尤其是近幾年香港流失大量外資及本地中產,這個缺口得設法彌補,否則將會造成中長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後患無窮。在這個背景之下,重推投資移民計劃,吸納人才與錢財,支持經濟發展,無可厚非。只是,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香港如何才能當好資金與人才眼中的好地方,與其他主要城市爭一日之長短,是香港要窮追失地前必須要清晰盤算和針對解決的問題,否則人做我做,任憑長官們多落力唱好,對於眼前的困局,只怕還是事倍功半,無濟於事。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