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深港競爭搶消費 創新價值振經濟

時值年尾,香港零售消費市道仍淡靜,兩家分別從事連鎖食品及家品零售業務的上市公司,不約而同發出盈利警告,絕非偶然。事實上,每逢周末,就有大批港人北上消費。香港少了客流,商店生意難做,「縮皮」下難維持服務水平,結果就造成惡性循環,更多港人不願意在港花錢。政界有聲音呼籲港府研恢復深圳客「一簽多行」,搶深客來港谷消費。問題是,消費市道好與壞,不獨在於人口流動,如何為居民增收,刺激內部需求,創造新價值,更為重要!
今年中港兩地同告走出嚴峻的清零防疫歲月,恢復正常通關,惟至今市道尚未能復原至疫前水平。畢竟一場疫情帶來不少變化,要改變去適應新環境,不是靠口號就能實現目標,而是須檢討不足,以變應變。
以香港為例,港人在港的消費體驗欠佳,認為香港物價偏貴、服務水平待提升,赴深圳消費,追求的是「性價比」。其實,往返深港過境都需時,時間也是成本。香港零售業界得主動檢討服務水平,改善質量,若然兩地的競爭差距拉近,相信部分重視時間成本的港人,還是願意留港消費。
外來遊客方面,除了內地旅客外,香港得更積極開拓東南亞等海外客源,畢竟如今國家政策就是加強與非美經濟體的經貿連繫,香港也得因應情況,多下工夫經營,如多舉辦雙邊或多邊國際交流及活動,吸引國際商旅遊客來港。至於內地遊客,內地消費降級是鐵一般的事實,以開放深圳客「一簽多行」來谷香港消費並非靈丹妙藥,畢竟內地客的消費意欲亦變得更謹慎,更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如旺丁不旺財,社區缺乏規劃處理大量遊客,為民生區域帶來沉重的人流壓力,激化社會矛盾等。
較務實的做法乃香港設法建立更平衡多元的發展,努力開拓海外客源,減少對單一客源的依賴。別忘記香港不獨是中國境外的娛樂休閒中心,更是亞洲的國際都會。如今香港的經濟狀況,就連港人的信心都日漸低落,又如何能說服外資來參與?港府與其繼續忠言逆耳,叫港人別「妄自菲薄」,倒不如反躬自省,認真思考港人的感受,並查找施政不足,從善如流,踏實回應民意,為經濟創造出新價值,帶動內外需求復甦,才能引領香港經濟出生天!
香港經濟由2019年社會動盪,至今近5個年頭,不是短日子,實不能繼續蹉跎歲月。經濟搞不好,稅收斷纜,政府巨額財赤常態化,港元聯匯基礎轉弱,推動新經濟的財力不足,這一連串換來的將是香港經濟又一場噩夢。
有效管理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釋放市場活力,是當前港府首要處理的重要事項。疫情過後,中港都一定程度率先處理了全球超級量寬貨幣政策下所造成的過度槓桿和資產泡沫問題;經濟基礎猶在,只在於理順內部矛盾,提升施政水平,匯聚民心,再次發揮市場力量,既要避免經濟硬着陸,亦要發力追落後,吸引世界資金重臨。期待這令人振奮的一幕能於明年展現在投資者眼前,否則年復年的虛度,只怕老本也所剩無幾!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