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景氣疲弱不振 挽信心方能解困

過去中國製造業興旺,房地產、金融、創科發展蓬勃,關鍵在於民營經濟百業暢旺,信心十足,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之不過,如今內地雖然走出疫情已近一年,但民營經濟尚未復原,加上債務危機,以及地緣政治因素,整體景氣持續疲弱,年關中小微企業面臨結業潮,勢進一步打擊消費與就業市場,情況令人憂慮。當局要力挺民企,不能光靠口號,得盡快理順各項市場監管,應退場的就退場,消除不必要的監管枷鎖,民企信心回復,則減息降準之舉,才能收到最大的政策效益。
本來,3年新冠疫情嚴格清零防疫,已嚴重打擊內地商業活動,滿以為疫情過去,一切可以雨過天青。誰知一年快過,製造業和服務業指數尚未能全面復甦,房地產危機亦有待解決,加上今年以來大部分時間人民幣在貶值,居民口袋裏的收入與財富不斷下跌,更重要的看不清前景,就只有減少消費與投資。
昨日傳來,就連沿岸城市的餐飲業都面臨結業潮,一則反映消費市道真的十分疲弱,二則反映近年不少人失業改為創業,門檻低的餐飲業吸納不少個體戶,可如今都捱不住,可想而知小微企業也水深火熱。眼前這個新春得勒緊褲頭過日子,皆因明年外圍情況更複雜,內外交煎下,景氣狀況更是充滿變數。
要從速提振內部需求,製造與出口業受到美國的打壓,能保持穩定已算不俗,實難寄厚望,得靠房地產、金融與創新科技3大關鍵產業發力。雖然近日已傳來內銀主動與房企洽商提供協助,但更能提振市場的信心,是協助大得不能倒的房企盡快進行債務重組,向市場釋出最強烈的「維穩」信號,穩定市場預期。房地產債務問題止住惡化趨勢,置業者才有信心入市,企業才有信心進行新投資,房地產一脈流動性恢復,將為經濟活動帶來明顯的推動作用,資產效應亦有利驅動內需的目標。
金融方面,近期仍不時傳出金融企業高層被調查,以及各種監管干預。守住不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無疑是政策底線,但在滿足這條件下,維持最大的市場化,是確保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實現紅利的重要基礎。過度的政策干預,會抵銷改革開放成效,到頭來原地踏步,資本市場一潭死水,外資不吼,內資也輸到怕。試問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沒有一個似樣的資本市場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又怎能說服資金投資中國,怎能支持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
至於創新科技,向來是要靠民間經濟來推動,皆因創意不能靠政策指導。問題是,幾家代表性的上市科企業務發展面對監管和經營困難,股價低迷說明狀況。民企景氣未復原,推動創科發展會被打折,影響的是經濟競爭力。
說到底,內地經濟根基猶在,眼前面對的是一場信心危機。官方口裏力挺民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但實際上未見起色,關鍵是趨嚴的監管環境不變,拖着經濟發展後腿的風險因素不退,民企缺乏信心,經濟自然難有起色。在見到這局面有明顯變化前,內地景氣將持續疲弱,仍留在市場的參與者,只有望天打卦!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