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零售業新常態 創新求變要加快

本來市場樂觀預期,3年疫情過去,防疫限制全面撤銷,香港旅遊零售業就可以恢復疫前榮景。可惜今年已將近完結,旅遊業旺丁不旺財,本地消費者則努力到海外及北上消費,致使本地零售業至今並未出現預期的全面復甦,嚴格而言更在天天捱打。隨着疫情各項補貼及費用寬減措施退場,只怕來年日子更難過。要扭轉頹勢,業界必須想方設法因應客戶需求及經營環境的轉變,尋求創新,重建競爭優勢,方能在新的起點重新出發,重納增長軌道。
3年嚴格的防疫措施,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更多選擇網上消費,就如部分餐飲需求轉至網絡叫餐,致使實體零售需求未能完全恢復至疫前水平,也意味傳統零售商面對的非但只是需求分流,更要面對財雄勢大的網絡平台加入競爭,「燒錢」搶市佔率,徹底改變了競爭環境。如何因應電子化、網絡化等趨勢,改善推銷效益,提升客戶體驗,加強實體店與網絡平台的互動,強化綜合競爭力,是大大小小零售商都須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針對外部需求,過去香港零售業過於依賴內地旅客,如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客源減少,畢竟內地城市本地零售業也在升級進步,更多內地居民選擇本地消費,而來港的內地遊客消費額亦見減少,皆因容易錢搵錢下窮奢極侈的消費模式已過去,如今更多追求個性化、性價比高的消費。香港零售商不能老是埋怨生意不復從前,始終地球在轉,世界在變,只有因應市場變化,改革業務,花更多努力提升產品與服務,優化採購及物流鏈,盡量降低成本,多方面提升競爭力。
香港是國際都會,本來就不應僅靠內地單一市場的遊客來源,應放眼世界。過去東南亞遊客曾是香港主要旅客來源之一,香港得因應地區經貿復甦,業界多舉辦國際展覽及盛事,吸引地區商務及旅客訪港,為香港零售業建立新增長點,淡化內地客源變化帶來的衝擊。
當然,香港人減少本地消費,除了瘋狂外遊之外,每逢周末更有大量港人北上過境消費。外遊熱潮,相信今年已過高峰,明年將會復常;至於港人跨境消費增加,說明兩地零售業競爭條件收窄,更多香港人選擇北上追求更具性價比的消費,這將無可避免淘汰一批競爭力不足的香港傳統零售商出局。存活下來的業者,理論上能受惠舖租與原材料等成本相對平穩,只是人力資源持續緊張,如何引入數碼化、網絡化元素,優化產品與服務,重振本地消費群信心,當是業界須要努力應對的問題。若香港零售業的服務水平提升,價格合理,相信更多市民願意省下跨境時間留港消費。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根基猶在,只是內外環境變化,「購物天堂」面對消費模式轉變和市場競爭白熱化,也得求變。緬懷過去風光日子,原地踏步等運到,解決不了問題。放眼多元化的客戶來源,優化成本結構,引入創新元素,收窄競爭差距,是務實之道。港府與商界加強溝通,在營商便利及國際宣傳等提供更大的支援,務求在新起點重新出發,再創新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