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華風險偽命題 再全球化謀破局
中美展開世紀博弈,美國對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感受到威脅,視中國為戰略敵人,得千方百計鞏固霸權,不惜與中國硬脫鈎,提出中國風險,推動全球去中國化,將中國排除於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之外,打壓中國經濟發展。可至今為止,事實證明中國發展惠及全球,美國不公平打壓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只會禍及世界經濟,包括美國本身,繼續執迷不悟,只會讓全球攬炒。不過,別奢望美國會改變對華予攜予取的態度,中國得堅持走好自己的發展道路,其他經濟體也得為治理全球問題和探索再全球化模式等共同利益作出明智抉擇。
持續5年的中美之爭,發展至今,向世界說明的事實是,中國經濟實力能應付美國的不公平打壓,而中國穩定發展才對世界有利。像如今中國經濟放緩,需求不足,影響的不僅是中國經濟,貿易夥伴亦受到影響。今年以來日本、南韓等出口不振,正正就與中國需求放緩有莫大關係;而一直深耕中國市場的不少歐美企業,亦感受到中國經濟不振所帶來的衝擊。
美國為了固霸,渲染中國風險,推動全球製造業重組,將中國排除於外。美企響應國策,將中國的廠房遷往其他亞太地區;金融方面則推動投資排除內地及香港的亞洲或新興市場產品,可見美國一直強調無意與中國脫鈎,只是「講一套、做一套」。畢竟美國心明,按照過去數十年的自由貿易、全球化模式繼續發展下去,美國非但無法將中國壓下去,更有機會被這戰略對手超前,故只有選擇「推倒重來」,但事實卻說明,美國此舉存在戰略誤判,結果得不償失。
過去全球化下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各施所長,成就各地與全球經濟最大利益,本着互惠互利,公平自由貿易的原則,所謂的依賴中國、中國風險,只是偽命題,將風險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說白了其實是美國打擊對手的戰略而已。實際上,以現今中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國際事務已非競爭力趨降的美國可以單方面說了算。
美國刻意推動國際產業形態劃分成「中國」與「非中國」兩條路線,結果只會壓縮全球經濟規模並減慢發展速度。未來中國將繼續按自身發展道路推進,和平崛起。與中國尋求合作,共同推動多邊經貿發展,將逐步重新成為國際主流思維。
說到底,外商可將中國的供應盡量分散,但卻無法在全球其他地方找到另一個中國市場。更何況,全球不少重大議題,如應對氣候變化,須國際協作才能實現,美國主導與華脫鈎,目的只有固霸,不見得符合世界利益。
世界貿易組織的《2023年世界貿易報告》明言,多邊協作的「再全球化」是解決全球挑戰,促進世界經濟更安全、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誠然,中國得以用更開放、更高水平的市場發展,來回應世界關注,鞏固信心與信任,抗衡分化。各地也得正視國際秩序的轉變,認清中美兩強共存下,任何極端的發展路線,風險更大,往往也違背了自身利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