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和合促兩利 鬥則俱傷禍全球

中美自開打貿易戰以來,兩強博弈至今已超過5年,競爭演變成「惡鬥」,美國利用自身霸權,不斷向中國施壓,以科技方面的圍堵最狠絕,惟至今顯見,中國有足夠底氣應付,更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鋰電池等多個環節領先全球。如今中美經濟各有問題,須有穩定的大環境休養生息,以及透過國際合作來創造新價值,推動增長。迎面而來將進入地緣政治風險偏高的新年頭,今次中美領導人會面的結果,將成為全球經濟冷暖的風向儀。
3年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美國主導全球防疫、重啟,並以意識形態和能源危機將歐洲綑綁上車對付俄羅斯,更在亞洲藉台海事端及印太聯盟挑釁,劍指中國,推動全球製造業產業鏈與供應鏈與中國脫鈎。之不過,新冠防疫與重啟,中國皆走自己的一套,面對美國嚴厲圍堵,中國經濟仍能持續發展;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俄貿易量不跌反升,金磚國成員增加,對全球經貿影響力日增。故歐洲、澳洲、英國等之前對中國惡言相向的美國盟友,如今都接受現實,陸續坐低與中國商談經貿合作,皆因大家都意識到,與中國保持經貿聯繫,符合其國家利益,應對中國的競爭,最佳方法是設法推動自身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而非盲目作損人不利己的制裁圍堵。
5年過去,各國都意識到,中國經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影響力,美國不可能主觀地以霸權一棒打死這個難纏的對手。故美國也開始重新評估中美的「競合」關係,中美成立由兩國財政部高層牽頭的經濟工作小組,上月已召開首次會議,並由中國人民銀行及美國財政部高層牽頭成立中美金融工作小組。
綜合近期的國際形勢,大概全球意識到歐美通脹與高息環境將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經濟衰退風險較大,也認同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有助穩定全球經濟,符合各國利益。美國雖維持對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高度制裁,但也願意在其他經貿領域重啟與中國合作。
如今中美經濟各自存在問題,中國的房地產及地方債危機仍有待妥善化解,以避免觸發系統性風險,且內部需求及民營經濟領域,仍須設法提振信心;至於美國,在聯儲局的角度,貨幣政策是緊是寬,更多視乎通脹而非經濟衰退風險,但明年是美國大選年,現屆執政黨容不得經濟出現衰退甚至大蕭條。如是者,中美多着眼於兩利的和平合作,暫時放輕會導致利益俱損的競鬥之心,中美高層會面可能就成為轉捩點。
有迹象顯示,中國正積極化解房地產及地方債危機,意味要堅決去除阻礙經濟復甦的絆腳石。理論上中國資產將迎來走出低迷局面的轉機,而中國開放金融業的商機,相信將是中美尋求合作的重要領域。畢竟中國股市要登上國際舞台,不可能沒有美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也將為美國金融業帶來可觀的「搲銀」機會,有助延續美企的盈利增長期,減低經濟衰退風險。且看雙方討價還價,能否令充滿陰霾的2024年全球經濟前景,帶來一絲希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