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全球貿易續洗牌 華變陣避免墮崖

隨着中美經濟朝脫鈎方向發展,全球貿易在重構過程當中。雖然中美的貿易量不復以往,但在美國推動的脫鈎下,反製造了不少新的需求,推動中國外貿結構轉變,擁抱新興市場。今年首10個月,在美國的強烈打壓下,中國的進出口總值仍微升,雖然單計10月壓力較大,但這情況非中國獨有,更多與全球經濟需求放緩有關。展望未來6個月,中國出口挑戰尚存,但從結構發展上看,長遠正逐步構建出新的增長軌道。
隨着2018年中美開打貿易戰,緊接的是科技戰,美國積極推動全球製造業與華脫鈎,重構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連帶國際貿易也掀起大洗牌。不少分析認為,中國製造業與外貿形勢將會因此而急速惡化,甚至崩塌。不過,事實卻說明,中國有能力化解危機,並在新的國際貿易形勢發掘新機遇。
全球貿易量收縮,一則是中美脫鈎所使然,但中國、歐洲、美國等大型經濟體的內部需求都減弱,也是重要原因。外貿受壓,非單是中國獨有,其他出口型經濟體如南韓、日本等地近數月的外貿數據亦面對不同程度的下行壓力。中國上月出口跌幅較市場預期大,基本上表現與全球貿易收縮的方向一致。
至於同期人民幣貶值未有帶挈中國出口上升,確是事實,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在美元獨強,而其他一眾非美貨幣受壓下,中國外貿結構轉變,減少與美國的貿易量,更多與東盟、金磚國家等經濟體進行貿易往來,故人民幣匯率貶值對於刺激出口的作用也沒有過去般明顯。最新的出口數字亦顯示,首10個月中俄貿易額創新高,上月東盟續成內地第一大貿易夥伴,且與一帶一路國家合計的貿易總值一樣,均錄得按年增長,正正就是中國外貿轉型應對美國挑戰的重要成果。
事實上,美國推動全球製造業與華脫鈎,將生產線由中國搬到其他地區,但諸如越南、墨西哥等替代產地,還是要建設生產線才能接訂單,不少就選用了具性價比優勢的中國機器設備,這一則反映供應鏈重組下,中國不一定必是輸家,二則也在反映,中國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製造業綜合競爭力展現足夠的韌性,包括鋰電、新能源汽車及光伏等新興產業迎來更多新商機、新客源。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技術含量低的中小出口企業被淘汰,但新興行業快速發展發力補上。
今年首8個月,中國汽車出口已達294萬輛,按年大增逾六成,全年有望挑戰400萬輛大關,成為全球汽車出口大國,東盟市場前景尤其秀麗。與新興經濟體進行更多互惠互利的貿易往來,共同尋求治理全球經濟的出路,正是目前中國應對美國挑戰的方法。
外部形勢持續困難、複雜多變,未來兩季,中國經濟尚處於築底回穩的階段,須更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調節來力保內循環,實現穩增長目標。此期間,出口形勢縱有波動,但得接受國際經貿格局已發生重大改變,生存方法就是以變應變,在中國整體外貿結構的積極變化下,得耐心觀望成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