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外部環境趨嚴峻 華經濟復甦寸進

中國剛公布的第三季經濟數據有企穩迹象,惟觀乎經濟較多依賴消費,房地產、出口貿易和製造業等範疇仍然受壓,復甦的基礎不平衡、不穩固。更何況,來自美國的打壓愈來愈大,且中東局勢風起雲湧,意味外部環境變得更複雜、更嚴峻。即使今年中國能實現全年增長目標,明年的展望暫未許樂觀。有心理準備,在全球經濟發展裹足不前之下,中國經濟復甦亦僅能寸進,能保平穩已屬難得。
官方數據顯示,首3季內地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提升至83.2%,服務消費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且增速較快,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簡單講,就是發揮了內循環的力量。
事實上,如今外部需求疲弱,出口貿易仍未脫底部風險,且在中美博弈下,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正處大型重構過程,不少工序已從內地外移,美國又不斷加強打壓中國科技,最新就人工智能晶片的禁令推新規則變相「加辣」,可見中國的貿易和製造業務仍然在捱打,景氣稍為好的汽車業,「走出去」的策略正面臨歐美等地加大貿易壁壘的打擊,而這些因素誠然非中國當局控制之內,只有見招拆招。
目前中國的物價水平低迷,雖然官方一再強調不存在通縮風險,但物價異常低企,說到底反映了需求面仍然相對疲弱。再講,內地的房地產與地方債務問題仍在發酵,最新是內地要求銀行加大協助地方債務展期,協助地方政府之餘,也避免令銀行不良貸增加,加大金融系統性風險。房地產方面,多家大型房企進入違約、債務重組,甚至面臨倒閉破產的階段,相信圍繞房地產產業鏈如建材、家居、建築等企業,都會蒙受不同程度的衝擊,甚至因此被淘汰出局,商業景氣直接影響投資與消費,可見「內循環」這張牌亦不無挑戰。
如今中東局勢緊張,若未能阻止以巴衝突升級,油價上升將物價因素傳導至歐美經濟,勢打亂歐美的貨幣政策步伐,高息環境持續的時間可能比預期長,經濟是否能順利「軟着陸」添變數。雖然中國物價低企,但始終是石油進口國,油價上升,不利企業生產成本,也不見得會是贏家。更何況,「戰亂」本身就不利市場信心,接下來的畫面是企業盈利增長與資本投資步伐放慢,全球景氣百上加斤。
四方八面的逆風仍未止息,更有變本加厲之勢,這正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境。得接受一個事實,乃中國經濟經歷多年的高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規模擴大下,要維持昔日的高增長實不容易,得務實看待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更多着眼於內部經濟質量的提升。雖然房地產危機目前拖着經濟復甦的後腿,但就只有徹底糾正依賴房地產放任發展的增長模式,將資金引導至創科、金融等服務業,更好地支持製造業升級改造,中國經濟始能重建出更平衡、更具競爭力的長期增長點。
因此,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保持市場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耐心看待中國經濟的緩慢復甦,穩定就是抗逆的最大力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