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大行觀點:內地經濟似觸底回升

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性增長,有助帶動內地經濟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性增長,有助帶動內地經濟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性增長,有助帶動內地經濟發展。
隨着內地經濟在政策、增長和科技創新的支持下出現好轉,市場情緒可能將觸底回升,建議短期繼續採取側重增長股的槓鈴策略。由於內地經濟增長將在中長期內放緩,投資者應借此機會布局在受惠於結構性增長的企業和防禦型股票。
鑑於中美息差處於偏高水平,人民幣兌每美元可能下試關鍵位,即年底前貶至7.4,隨後在未來6至12個月回升到7至7.2算。
內地政策頻繁推出及更多證據印證經濟復甦,可能是短期內的主要驅動力。在7月政治局會議後的幾周內幾乎未見具體行動,而自8月底以來,有關房地產、債務問題、資本市場及貨幣寬鬆等一系列政策舉措陸續公布或予以討論。
預期全年GDP升4.8%
數據趨勢鞏固了內地整體經濟已在第三季觸底的觀點。隨着更多支持政策推出及其效應逐漸顯現,預計未來數月房地產銷售將在低位回穩,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溫和回升至4.5%左右,增長動力繼續朝全年GDP增長4.8%的預測發展,接近5%左右的官方目標。
基於對年底前內地經濟復甦的預期,短期配置繼續側重於周期型股票。槓鈴策略偏重於成長性,一方面持有較高的需求敏感型類股(互聯網和消費)以及上游周期性行業(例如材料和工業)。另一方面,增加了防禦股、具有高股息收益率和穩健現金流的企業,以抵禦當前的市場波動。
邁入第四季,投資者不僅需要為今後幾個月布局,還應開始為未來一年乃至更遠的將來進行再平衡投資。隨着中長期內結構性因素的重要性上升,建議將部分關注焦點從周期性轉向受期於結構性增長的股票,與內地的長期增長方向保持一致。
然而,考慮到增長放緩的前景以及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投資者仍需要配置一定比重的防禦股。就此而言,看好內地市場營收佔比較高、現金生成能力較強、資本管理積極且多年來股息收益率較高的公司。
AI可成驅動增長主力
目前,相信人工智能(AI)是其中一個顯著的驅動因素,估計全球AI需求將從2022年的280億美元提高至2027年的3,000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61%,遠高於此前估計的20%。在AI熱潮下,亞洲供應鏈企業獨具優勢,包括圖像處理器(GPU)供應鏈、人工智能伺服器和網絡硬件等方面的公司。
具吸引力的估值和強勁的盈利增長,疊加產品周期和AI助推動需求增長,使得亞洲傳統的資訊科技(IT)供應鏈公司頗具投資吸引力。此外,亞洲其他科技股也不乏機會,例如內地的軟件和網絡安全行業,以及部分目前表現落後的互聯網股。
此外,保護主義會損及消費者,最終阻礙減碳進程。如果內地的電動車市場確實領先一個世代,或許有經驗可以借鑑。自20年前,內地開始大力支持開拓這個嶄新領域,此舉對於內地成為整車銷售量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至關重要。內地電動車的無補貼成本也接近內燃機汽車,而駕駛者享有全球最大的充電網絡和各品牌的統一充電標準。
仍須兼顧防禦型投資
短期內,依然傾向槓鈴策略,一方面看好宏觀經濟復甦的直接受益者,例如互聯網、消費和工業等上游周期性行業,另一方面也看好具有穩健現金流和高股息收益率的防禦股,以防政策力度不及預期及市場震盪。
投資者等待政策持續落地及復甦證據。8月份內地宏觀經濟活動指標顯示逐漸回穩迹象,經濟增長或已觸底。然而,股票市場表現依然落後,投資者還在等待持續的支持政策推出,以及經濟(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復甦更確切的證據,兩者將驅動MSCI中國指數的市盈率攀升。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辦公室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