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中國經濟前景勿看得太淡

內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美國的28%。 內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美國的28%。
內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美國的28%。
環球許多媒體和經濟學家都在探討中國的經濟前景,有人樂觀,有人唱衰。有外媒資深專欄作家於日前發布一篇題為《不要過早預測「中國達峰」》的文章,既看到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指出中國的潛在優勢,觀點中肯,值得參考。
他的論點大致可分為3部分。首先他讓讀者了解中國目前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大約在哪個水平。42年前,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2%。經過大約翻了4次後,2022年已經達到美國的28%、波蘭的一半。
如果中國能達到波蘭水平的話,其總體GDP就會比美國和歐盟加起來的還要大。南韓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88年大約和中國目前水平相近,之後用了19年才翻了一番,達到目前波蘭的水平,當中還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若中國重複南韓經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大約要等到2040年之後。
華科技行業勝過歐洲
第二,他明白投資者為何擔心中國經濟前景。因為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房地產行業。而打擊房地產行業,無可避免會令經濟受影響,同時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加上人口老化、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等,短期情況的確令人擔憂。
最後,他指出投資者也不應過於悲觀,南韓曾經歷1982年的債務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也有不少唱衰南韓經濟的聲音。但雨過天青之後,南韓經濟繼續向前邁進。
投資者也不要低估中國的優勢,例如近兩年每年高達約1,000萬名的大學畢業生,極強的創業文化和在某些領域的領先地位,例如電動車等。他認為中國的科技行業早已領先歐洲,所以中國的前路如何,更加取決於其內部意向,多於外部條件。
基建發展佳 利吸外資
上述論點不無道理,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其他幾個不可忽略的優勢。第一就是中國目前的基礎設施在新興國家當中無出其右,就算跟成熟國家比較,也絕不輸蝕。這使中國在吸引外資入駐方面非常有競爭力。如果外資不是考慮到分散風險的需求,而把產能向東南亞轉移,其實只是基於成本考慮,是有傾向把產能留在中國。所以只要外資信心恢復的話,中國自有其吸引力。
第二,放眼全球,只有中國市場有美國市場般的統一和規模,即全國上下只用一個法律制度、一個稅制、一套商貿規則、一種語言。企業在中國應會更容易受惠於經濟規模,達至比海外同類企業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經過中國市場歷練的企業也更有競爭力去霸佔其他巿場,這也是為甚麼美國比世界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大型跨國企業。如中國政治環境再次放鬆的話,中國絕對有能力培養出更多跨國企業。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